对面,林婉儿一手拿着勺子舀着麦片,另一手划着手机屏幕,不时发出轻笑。
“你看这个视频,”她忽然将手机转向苏明远,“粉丝把我们的云雷纹婚戒做成了动画,讲文明传承的故事,已经有一百多万播放量了。”
苏明远的筷子微微一顿,却仍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清粥小菜:“用膳之时,心神宜定不宜散。”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古板。
林婉儿撇撇嘴,放下手机:“可这是我们共同的粉丝啊,你不觉得应该互动一下吗?”
“食毕再议不迟。”苏明远轻轻夹起一筷笋丝,那姿态仿佛手中不是普通的竹筷,而是宫廷玉箸。
林婉儿叹了口气,只得埋头吃饭,餐厅里只剩下碗筷相碰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这种早餐时的沉默对峙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周。
夜深人静时,差异更加明显。苏明远倚在床头,就着台灯的黄光翻阅那本已经泛黄的《周礼》,时而提笔在宣纸笺上写下批注,神情专注得仿佛仍在庆朝的书房中。
另一侧,林婉儿蜷腿靠着枕头,平板电脑的光芒映在她脸上,她正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不时截屏记录精彩段落。
“明远,这段讲中国传统礼制的现代意义,跟你读的或许能对话...”她转过头,却发现丈夫完全沉浸在古籍中,根本没能听见她的话。
林婉儿抿了抿唇,最终没有打扰他,只是悄悄拍下苏明远读书的侧影,发在微博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穿越夫君的现代生活#”
这条微博很快引来众多评论,粉丝们对这种文化碰撞既觉得有趣又表示理解。
“要尊重古代状元的习惯嘛!”
“但是夫妻间也要沟通呀!”
“可以取个中间值,创造新时代的‘礼’!”
林婉儿刷着评论,思绪万千。
次日清晨,她比平时早起,想到书房找一本关于宋代民俗的书,却无意中在苏明远的书案上发现了一本线装笔记本。牛皮纸封面上用工整的小楷写着“古今生活对照表”。
她犹豫片刻,终究忍不住翻开了笔记本。
里面是苏明远亲手绘制的表格,分三栏:古代习惯、现代改良方案、文化依据。林婉儿一页页翻看,眼眸渐渐湿润。
原来,苏明远并非固执守旧,而是在默默寻找古今融合之道。他记录着她的生活习惯,研究现代社会的节奏,然后从古籍中寻找依据,设计出既能保留传统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改良方案”。
“黎明即起”变成了“设《诗经》闹铃(7:00)”,依据是《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夫妻对拜”转化为“早晚互道‘今日安好’”,出自《礼记?内则》;
就连她抱怨过的“无电子设备日”,他也从“心无旁骛”古训中找到了依据...
林婉儿捧着这本笔记,感觉重若千钧。她从未想过,苏明远在这个陌生时代,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构建着自己的生活秩序,同时又努力将她纳入这个秩序之中。
那天晚上,林婉儿没有拿出平板电脑,而是坐到了苏明远身边。
“给我讲讲《周礼》吧,”她说,“我想了解你眼中的世界。”
苏明远略显惊讶,但很快眼中浮现出欣慰的光芒。他翻开书页,开始讲解《周礼》中的夫妻之道,但不再固执于古礼的形式,而是着重其中的精神内核。
“与其恪守古礼,不如创造新礼。”苏明远合上书页,忽然说道,“礼之本,在情而不在形。”
林婉儿眼睛一亮:“那我们一起来制定适合我们的《新家庭礼》吧!”
于是,夫妻二人开始了有趣的“共修”之旅。
他们将庆朝的“晨昏定省”改为每周给双方父母打视频电话。第一次与苏明远在古代的父母视频时,老人看着屏幕中的儿子和儿媳,既惊又喜,连声说这是“仙家法宝”。苏明远眼中闪着泪光,却依然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只有林婉儿知道,通话结束后他在书房独自待了许久。
“相敬如宾”被落实为“轮流掌勺”。苏明远做古法菜,林婉儿做西餐。每当苏明远下厨,厨房里总会飘出陌生的香味,他手法熟练地处理食材,仿佛穿越千年仍不忘当初的手艺。而林婉儿的西餐则常常让苏明远面对刀叉不知所措,却又不好意思开口询问,每每引得林婉儿笑弯了腰,再耐心地教他使用。
最温馨的是他们共同制定的“夜话礼”。每晚睡前,一人用文言文讲当日趣事,一人用白话文记录。
“今晨观婉儿煎蛋,其形如满月,其边微焦,恍若中秋之月食。”苏明远某日晚间用文言文说道。
林婉儿一边记录一边笑:“你说我的煎蛋糊了就像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