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损了吧!”但她还是如实记下,并在后面添加注释:“夫君用典过于隐晦,建议直接说‘煎糊了’更易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半年下来,他们的《古今新婚日记》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本。某日,林婉儿大学时的导师前来做客,偶然看到这本日记,惊叹不已。
“这是活的文化传承啊!”老教授推着眼镜,一页页仔细翻阅,“古今对话,雅俗共赏,既有文化深度,又有生活气息。”
在教授的鼓励下,林婉儿将日记整理成册,投递给文化局举办的“家庭文化传承”项目,没想到竟被选为示范读本,还安排了小范围的出版。
消息传来那天,苏明远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古法菜庆贺。烛光摇曳中,他举杯道:“谨以此杯,敬夫人之聪慧,谢天地之眷顾,使远得遇知音,虽隔千年而无碍。”
林婉儿举杯相碰,眼中闪着幸福的光芒:“也敬你,愿意为了我,为了我们的家,不断调整和创造。”
初夏的某个雨夜,杭州城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夫妻二人坐在飘窗台上,窗外云雷纹路灯亮起,柔和的光线透过雨帘,在室内投下斑驳的影子。
林婉儿翻阅着苏明远批注的《周礼》注疏,忽然指着一段文字:“你看,古人说‘礼者,天地之序也’,我们现在定的这些规矩,不就是在给生活找‘序’吗?”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毛笔,望向窗外雨幕:“然也。礼非束缚,乃天地自然之秩序。昔在庆朝,余苦读《周礼》,以为礼制惟在朝堂宗庙。而今方知,礼之真义,存乎日用常行之间。”
他转过头,目光温柔地看着妻子:“与汝共修新礼,犹如重修《周礼》,然此版更为生动有趣。”
林婉儿靠在他肩上,轻声说:“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夜话礼’,每天听你用古文讲我们的生活,感觉平凡的日子都变成了诗。”
苏明远微笑:“汝之白话记录,亦使余之文言不致过于迂腐。古今相融,方为大道。”
书房里,毛笔与钢笔并排躺在笔记本旁,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和谐共存。笔记本摊开的那页上,左边是苏明远工整的小楷:“今与婉儿共烹晚餐,她主西餐,余司中膳,虽各异其趣,然终汇于一桌,犹如古今交融,和美无比。”
右边是林婉儿的钢笔字迹:“今天和明远一起做饭,我做牛排,他做糖醋排骨,虽然做法完全不同,但放在一起却出奇地和谐。他说这是‘饮食版的古今对话’,我觉得很贴切。”
雨声渐密,敲打着窗棂,如同千年前的丝竹之音,又与现代城市的夜曲融合在一起。
苏明远忽然起身,从书案抽屉里取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新家庭礼·续”。
“既已有序,何不进一步?”他眼中闪着光,“我们可以将更多古今元素融合,譬如每月一次的古装日,用现代布料做古式服装;或者学习古琴的同时,也研究现代音乐...”
林婉儿接过笔记本,翻看着丈夫精心设计的方案,忽然明白所谓“共修”,从来不是复制古人的生活,而是让古今智慧,在柴米油盐中,熬出最温暖的烟火气。
她拿起钢笔,在扉页上写道:“礼者,非拘泥于形式,而是心有彼此,尊重差异,共创和谐。此为我家之新礼。”
苏明远看了看,提笔在下面对了一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夫妇和鸣,胜于钟鼓玉帛也。”
窗外,雨停了,云隙间透出月光,照亮了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轮廓。窗内,夫妻二人并肩而坐,继续编写着他们的《新家庭礼》,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成为这个雨夜最动人的乐章。
他们不知道,这本《新家庭礼》日后会成为畅销书,引发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讨论。此刻,他们只是两个相爱的灵魂,在跨越千年的时空中,寻找着属于彼此的秩序与和谐。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