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 > 第564章 受封唐王

第564章 受封唐王(1/2)

    刘昆班师回到长安后,虽未正式改元更制,然其声望与威势已如日中天。

    传国玉玺认主、天降异象之事早已传遍朝野,其“天命所归”的形象深入人心。

    献俘太庙,然后将僭越称帝的伪帝袁术及全族斩首示众,更让刘昆在朝野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时近岁末,依照汉家旧制,将于正月朔日(即正月初极)举行最为隆重的大朝会。

    此次朝会,因刘昆的凯旋及其所带来的“天命”震撼,被赋予了远超往常的意义。

    所有人都预感到,一场重大的政治典礼即将上演。

    朔日清晨,长安城还笼罩在冬日的薄暮与寒气之中。

    但未央宫已是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宫门前广场,旌旗猎猎,甲胄森然。

    文武百官依照品秩高低肃极,公卿着锦袍玉带,将军披明光铠、按剑而立,州郡计吏与有功将士代表则屏息静候。

    虽呵气成霜,但无人稍有懈怠,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灼热的期待。

    宫阙深处,编钟与礼乐隐隐传来,极添几分肃穆威严。

    时辰一到,沉重的宫门在吱呀声中缓缓洞开。

    礼官手持节杖,声音清越而悠长,唱喏着引百官依序疾步进入。

    宫殿内,车骑兵卫沿甬道林立,戟槊如林,在火光映照下寒光闪闪,各类仪仗完备。

    虽依汉家旧制,却因而显得比以往任何一次朝会都更加肃穆。

    当刘昆的身影出现在朝堂御阶之下时,他并未僭越就坐,只是静立。

    然而,其周身那股经传国玉玺洗礼和八重“叠劲”淬炼后的磅礴气息,如渊渟岳峙,无形中让整个大殿为之屏息。

    年轻的汉帝刘辩蜷缩在宽大的御座之上,双手紧张地抓着袍袖,眼神闪烁,显得格外局促不安。

    大朝会依礼进行,百官朝贺,各州郡计吏依次上前“上计”。

    然而,所有人的心思,早已游离于这些常规流程之外。

    目光不时瞥向御阶下的刘昆,窃窃私语中充满了某种预感。

    王允率先出列,他手持玉笏,因激动而手指微微颤抖极。

    声音却洪亮清晰,瞬间打破了朝会固有的节奏,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陛下,大将军!臣王允,昧死以闻!大将军刘昆,乃高皇帝苗裔,宗室忠良。自董卓乱政以来,擎天保驾,扫除群丑,廓清寰宇。”

    “更是亲提王师,平定淮南逆贼袁术僭越之罪,夺回传国神器!天降祥瑞,异星耀空,此乃天命眷顾之明证!”

    “大将军功高德劭,虽伊尹、周公不能及也。今汉室倾颓,正需雄主扶持。”

    “臣恳请陛下,顺应天命,俯从人望,晋封大将军为‘唐王’,赐九锡,以彰其不世之功,安天下臣民之心!如此,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他一大通话说完之后,朝汉帝刘辩深深躬身,长揖不起。

    王允话音未落,戏志才立即出班附议道:“臣附议!大将军之功,非王爵不足以酬其万一!‘唐’乃高祖龙兴之地,寓意深远。大将军领唐王之爵,正可承高祖之志,再兴汉室!此乃众望所归!”

    紧接着,荀攸、黄玄、刘岱、刘晔、卢植等六部要员及朝廷重臣,纷纷出列。

    他们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一致请求册封刘昆为唐王。

    更令人震撼的是,本应镇守各地的高顺、张辽、徐晃等领军大将,竟也仿佛约定好一般联名上书,内容与朝臣所请如出一辙,强烈要求尊刘昆为王。

    军方的明确态度,成为了压垮大殿内一切犹豫和观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龙椅上的刘辩,看着满朝文武几乎一边倒地劝进。

    又瞥见阶下极昆那渊渟岳峙、不怒自威的身影,小手微微颤抖,面色发白。

    在身旁宦官焦急的小声提示下,他怯生生地,几乎带着哭腔开口:“大将军……劳苦功高,于国有天覆之功……朕……朕亦以为,当晋爵唐王,以……以安社稷……”

    声音虽然微弱,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大殿。

    面对这滔天的劝进浪潮,刘昆面色沉静如水。

    他上前一步,拱手辞谢,每个字都清晰地落入众人耳中:“陛下,诸位臣工!昆,本汉室宗亲,世受国恩。所做一切,皆为匡扶社稷,扫灭奸凶,尽人臣之本分耳。”

    “袁术僭逆,人人得而诛之,昆不过恰逢其会。至于天象之事,玄奥难测,岂可尽归功于一人?王之尊号,非人臣所敢企望。”

    “今日之议,万万不可!还请陛下收回成命,诸位同僚亦请勿再言此事。”

    他姿态谦恭,但挺直的脊背和深邃的目光,却自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昆的推辞,在众人意料之中。

    王允、戏志才、荀攸等人立刻再次率群臣固请,言辞更加恳切。

    甚至带有几分悲壮与“若大王不允,则天下失望,臣等恐无以自处”的意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