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821

大明锦衣卫821(9/13)

稻谷,哭送这位用一生守护他们的机关术大师。有人将稻谷酿成米酒,发现酒液清澈如镜,倒映出饮酒者的面容——心存善念者,倒影眉目慈祥;心怀恶意者,倒影扭曲狰狞。

    十年后,《闽矿勘舆志》补注:“万历三十八年,汞溪所经处,稻穗皆生银斑,碾米如镜。”周墨离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他的遗言被刻在银矿遗址的石碑上,警示着后人。而那片被汞毒浸染过的土地,在岁月的沉淀中,渐渐愈合着伤口,诉说着那个关于勇气、智慧、牺牲与反思的故事。每当夜幕降临,汞溪畔总会亮起点点灯火,如同无数双眼睛,凝视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永不熄灭的信念。

    汞镜照世

    万历四十八年,闽地秋意正浓。一位年轻书生背着行囊,沿着汞溪前行。溪水依旧泛着淡淡的银光,两岸稻穗低垂,每一粒稻谷上都凝结着细密的银斑,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

    书生名叫陆明远,是专程从应天府赶来考证《闽矿勘舆志》的。他手中的古籍上,十年前的补注被红笔重重圈起:\"万历三十八年,汞溪所经处,稻穗皆生银斑,碾米如镜。有老者言,观米中倒影,善者眉目慈祥,恶者形容扭曲。\"

    在汞溪村,陆明远找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的稻田,缓缓讲述起那段尘封的往事。

    \"周匠魁走的那年,稻子刚抽穗就染上了银斑。\"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起初大家都害怕,以为是汞毒又发作了。可碾出的米却格外晶莹,煮熟的饭香飘满整个村子。直到有一天,村里的无赖喝多了酒,摔碎了饭碗,看着米粒里自己扭曲的倒影,吓得疯了整整三个月。\"

    陆明远听得入神,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老人继续说道:\"从那以后,大家都信了这个说法。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就盛一碗米饭,看看倒影。说也奇怪,心里藏着坏心思的人,倒影总是狰狞可怖;心地善良的人,倒影就温润如玉。\"

    离开汞溪村,陆明远来到了废弃的银矿。坍塌的矿洞前,一块石碑矗立在萋萋荒草中。上面的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仍可辨认:\"机关之术,当为生民立命。莫让利器沦为私欲的工具。\"落款是周墨离。

    矿洞深处,凝固的汞液在缝隙中闪烁,宛如大地凝固的眼泪。陆明远小心翼翼地走进,发现洞壁上刻满了各种机关图纸,有的已经被汞液侵蚀得残缺不全,但仍能看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在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半卷羊皮纸,上面的鸢尾花纹和意大利文,让他想起了记载中的利贝拉修士。

    \"原来如此...\"陆明远喃喃自语。这些年来,他研究了许多关于银矿的史料,却从未想过,当年的那场争斗,竟会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影响着后世。

    回到客栈,陆明远连夜整理笔记。他写道:\"周墨离毕生所求,不过是以机关之术造福百姓。然人心难测,技术虽能改变世界,却也可能成为毁灭的工具。汞溪稻穗之异,看似诡异,实则是上天给世人的一面镜子,照见人心善恶,照见世间因果。\"

    此后的日子里,陆明远走遍了闽地的山山水水,收集了许多关于周墨离的传说。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看到周墨离的身影在汞溪畔徘徊,手中的罗盘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也有人说,每逢大旱之年,只要在稻田里供奉一碗米饭,对着米粒虔诚祈祷,就能得到一场及时雨。

    这些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周墨离的故事,却像汞溪的水一样,流淌在闽地百姓的心中。他留下的不仅是那些精妙的机关术,更是一种信念——技术应该服务于苍生,而不是满足私欲。

    多年后,陆明远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一本书,名为《汞镜记》。书中详细记载了银矿的兴衰、周墨离的事迹,以及汞溪稻穗的奇异现象。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专程来到闽地,想要亲眼看看那些能照见人心的稻米。

    在汞溪村,陆明远出资修建了一座学堂,命名为\"墨离书院\"。学堂的正堂里,悬挂着周墨离的画像,两侧的对联写着:\"机关算尽终须善,汞镜照世始见真。\"这里不仅教授机关术,更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周墨离的精神代代相传。

    时光流转,汞溪的水依旧潺潺流淌,稻穗上的银斑也从未消退。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讲述着那个关于勇气、智慧与牺牲的故事。而那些泛着银光的米粒,静静地躺在碗中,像无数面小镜子,映照着世间的沧桑变迁,也映照着周墨离用生命写下的警示:在欲望与力量的博弈中,唯有坚守本心,方能无愧于心。

    汞溪幽光

    万历四十年的中秋夜,一轮圆月高悬天际,将清冷的光辉洒向闽地的汞溪。溪水依旧泛着淡淡的银光,两岸的稻田里,稻穗上的银斑在月光下闪烁,宛如撒落人间的星辰。

    家住汞溪畔的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