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伯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可定睛再看,那身影依然在那里。罗盘上散发出的微弱光芒,将周围的汞雾都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只见周墨离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查看罗盘,随后轻轻挥手,溪水中便会泛起涟漪,一些沉积的汞毒竟开始自动凝结成团,沉入水底。
“周...周匠魁?”陈阿伯颤抖着喊出了声。那身影闻声转过头来,冲他温和地笑了笑,未发一言,便渐渐消散在月光与汞雾之中。待陈阿伯回过神来,溪边早已空无一人,唯有水面上还残留着圈圈涟漪。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汞溪两岸的村落。有人说陈阿伯是看花了眼,也有人深信不疑,毕竟这些年来,关于周墨离的传说从未间断。更令人称奇的是,自那夜之后,汞溪的水质似乎变得更好了,下游原本荒废的农田,竟也开始重新长出嫩绿的庄稼。
与此同时,另一个传闻也在悄然流传。村里的年轻媳妇李秀娘,一日用生着银斑的米煮了碗粥。本是为了给久病的婆婆补身子,谁知粥煮好后,她无意间往碗里瞥了一眼,竟在粥面上看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原来多年前,她曾因一时贪念,偷拿过邻居家的一块布料。这个秘密一直藏在她心底,此刻却被这碗粥照得清清楚楚。
李秀娘吓得手一抖,碗摔在地上,碎成了几片。她跪在地上痛哭流涕,第二天就主动去邻居家道歉,归还了布料。这件事传开后,村民们对这些银斑米越发敬畏。有人说,这是周墨离留下的“照心镜”,能让人心的善恶无所遁形。
随着这些传闻愈演愈烈,汞溪畔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为首的是个身着洋装的佛郎机人,自称是利贝拉修士的后人,名叫安德烈。他带着一队人马,表面上说是来考察银矿遗迹,实则对汞溪中的黑汞和银斑米虎视眈眈。
“这些都是我们威尼斯的技术结晶,理当物归原主。”安德烈站在汞溪畔,眼神贪婪地望着溪水,“还有那些能照见人心的米,若是能带回欧洲,定能引起轰动。”
村民们自然不肯答应,他们手持农具,将安德烈一行人团团围住。“这里是周匠魁用命守护的地方,容不得你们这些外乡人胡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大声呵斥道。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轮圆月被遮得严严实实。汞溪中泛起巨大的涟漪,水面上渐渐浮现出周墨离的身影。他手中的罗盘光芒大盛,银色的光芒化作一道道屏障,将佛郎机人死死困住。
“技术本无错,错的是人心的贪婪。”周墨离的声音在汞溪上空回荡,“利贝拉修士的悲剧,你们还要重演吗?”
安德烈等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脸色惨白,纷纷跪地求饶。待周墨离的身影消散后,他们灰溜溜地离开了汞溪,再也不敢打这里的主意。
此事过后,村民们对周墨离越发敬重。他们在溪边修建了一座小祠堂,供奉着周墨离的画像。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前来上香祭拜,祈求他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而那些生着银斑的米,也成了村里的“圣物”。遇到邻里纠纷、难以决断的事情时,大家就会聚在一起,煮上一锅银斑米粥。在粥面的倒影中,真相往往一目了然,矛盾也随之化解。
岁月流转,汞溪的故事越传越远。有人从千里之外赶来,只为亲眼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喝一碗能“照见人心”的粥。而周墨离的身影,依然会在月圆之夜出现在汞溪畔,手持罗盘,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守护着技术与人心之间那道脆弱却坚定的防线。
多年后,一位云游四海的书生路过汞溪。听了村民们的讲述,他感慨万千,挥笔在祠堂的墙壁上写下一首诗:
“汞溪粼粼映月光,银稻颗颗照心肠。
匠魂千载犹守护,莫让贪念毁四方。”
这首诗,成了周墨离故事最好的注脚,也成了后世永远的警示。每当夜幕降临,汞溪两岸的灯火亮起,仿佛是无数双眼睛,与天上的明月、溪畔的幽光一起,共同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那份永恒的信念与善良。
汞影千秋鉴
福建银矿的矿洞深处,凝固的汞液如同时间琥珀,封存着四个截然不同却同样惨烈的身影。利贝拉修士保持着癫狂大笑的姿态,金丝眼镜扭曲地挂在脸上,右手仍死死攥着那把青铜钥匙;风魔小夜叉凝固在自毁式攻击的瞬间,独眼圆睁,十二面微型汞镜永远定格在破碎边缘;无颜的头骨漂浮在汞液表层,空洞的眼窝中,幽蓝火焰虽已熄灭,却仿佛仍在诉说着永不餍足的贪欲;而陈九将军刀插入地面,身体前倾的姿势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凝固的银灰色皮肤下,依稀可见最后一刻守护的决绝。
万历四十年的元宵夜,汞溪村的老榕树下,围坐着一群听故事的孩童。李阿公吧嗒着旱烟,望着远处矿洞方向闪烁的银光,缓缓开口:\"娃娃们,今儿个就给你们讲讲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