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698

大明锦衣卫698(4/23)

势不妙,突然掏出匕首刺向赵莽。赵莽眼疾手快,侧身躲过,反手一刀,将黑衣人手中的匕首打落,紧接着一脚将其踹倒在地。

    “带走!”赵莽一声令下,将王德顺等人押解回营。

    此事很快惊动了主帅。经过审讯,王德顺等人对罪行供认不讳。军械库的贪腐窝案被连根拔起,那些被收买的官员、守卫纷纷落网。

    赵莽因揭发有功,被提拔为火器营统领。他深知,这场胜利只是开始。为了确保火药质量,他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严格按照《武经总要》中的配方配制火药。

    在赵莽的努力下,宋军的火器威力大增。战场上,一枚枚精准发射的火炮,将敌军的营帐炸得粉碎。曾经因哑火而士气低落的宋军,再次重拾信心,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而那个临时搭建的工坊,见证了阴谋的败露,也见证了正义的胜利。每当夜深人静,赵莽总会想起那个发现真相的夜晚,提醒自己,守护家国,容不得半点疏忽。

    多年后,赵莽成为了宋军火器制造的领军人物。他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写成书册,流传后世。在他的影响下,大宋的火器制造技术不断进步,为保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赵莽从未忘记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那个让他明白,在黑暗中,总有一束光,能照亮正义之路的夜晚。而他,愿意成为那束光,守护这片土地,守护万千百姓。

    烬火疑云

    赵莽的指尖微微发颤,烛火在银针上跳跃的灰白色泽刺得他眼眶生疼。窗外朔风卷着细雪拍打窗棂,屋内却因这意外发现而燥热得令人窒息。作为工部火器监最年轻的主事,他见过无数次银针验毒的场景,却从未想过会在晋商进贡的火药样本里,看到这般诡异的化学反应。

    \"来人!\"他猛地推开案几,笔墨纸砚哗啦散落,\"把晋商商会的押运文书和这批火药的造册记录即刻呈来!\"话音未落,值夜的吏员已踩着积雪匆匆而去。赵莽抓起陶罐又倒出些许粉末,粗糙的颗粒里混杂着细微的石屑,凑近闻时除了硝石特有的刺鼻气息,竟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土腥——那是生石灰独有的味道。

    烛芯\"啪\"地爆开火星,在墙上投下扭曲的影子。赵莽突然想起半月前那场离奇的爆炸。太原卫戍军的火器库深夜起火,十二架霹雳车连同三百斤火药化作冲天火光,守夜士卒的残肢甚至飞到了半里外的城墙上。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是走水,如今想来,那些在火场里找到的灰白色结块,分明是石灰遇水后的残留物。

    脚步声由远及近,吏员抱着厚厚一摞卷宗撞开房门,呼出的白气在室内凝成霜雾。赵莽一把扯过文书,泛黄的宣纸在指腹下簌簌作响。押运单上的印章鲜红如新,正是晋商巨擘王家商号的标记;而火药造册里,配比一栏赫然写着\"硝石七两,硫磺二两,木炭一两\",再无其他添加物的记载。

    \"怎么会?\"赵莽将银针重重拍在案上,针尖的灰白痕迹在烛光下泛着冷光,\"这批火药明明混进了石灰!\"他抓起算盘飞速拨动算珠,当最后一声\"咔嗒\"落下时,冷汗已浸透了后背——按照常规配比,哪怕只混入百分之一的生石灰,在潮湿环境下产生的热量,也足以让火药在三个月内自燃。

    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已是三更天。赵莽突然想起去年冬天,王家商号的少东家王承业曾来过火器监。那年轻人身着狐裘,腰间玉佩雕着展翅的玄鸟,说起话来温润如玉,却在谈及火药改良时眼神锐利如鹰。\"听闻西域有奇术,可让火药效力倍增。\"王承业当时摩挲着手中的白玉扳指,\"赵主事若有兴趣,王某愿出资相助。\"

    那时赵莽只当是商人逐利的戏言,此刻回想,王承业话语间暗藏的玄机,怕是早就埋下了祸根。他猛地推开窗,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却吹不散脑中翻涌的疑云。晋商富可敌国,若真想垄断火器生意,在火药里动手脚确实是最隐秘的杀招——既能让别家火器频频出事,又能顺理成章地推销自家\"改良\"产品。

    但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赵莽抓起一盏油灯,借着摇曳的光亮仔细查看火药颗粒。在硝石与木炭的间隙里,他发现了几缕暗红的丝线,像是某种植物纤维。这绝不是寻常火药该有的成分。他立刻想起《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南疆蛊术,用朱砂、艾草和毒蛇血浸泡的棉线,遇热后会释放出腐蚀性气体,加速火药的变质。

    \"备马!\"赵莽抓起披风冲出门去,\"去晋商会馆!\"马蹄踏碎积雪的声音在寂静的街巷格外刺耳,他的思绪却愈发清晰。如果王家商号真的勾结南疆巫蛊一脉,那么这批掺了石灰和蛊毒棉线的火药,就不再是简单的商业阴谋——这分明是要让整个北方防线的火器变成定时炸弹!

    晋商会馆的灯火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