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698

大明锦衣卫698(21/23)



    烽燧长明

    泉州卫的演武场上,烈日将青砖晒得发烫。赵莽握着改良后的虎蹲炮引信,汗水顺着下颌滴落在斑驳的甲胄上。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三百步外炸出丈许深的坑,飞溅的泥土中还夹杂着几截倭寇的木盾残片。围观的将士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而他的目光却落在远处海天相接处,那里漂浮着几艘修补中的明军战船。

    \"赵千户!\"副将陈猛举着文书跑来,\"朝廷的嘉奖令到了!这次不仅擢升您为正五品千户,还拨了两千两银子扩建火器监!\"

    赵莽摘下头盔,任由海风拂过被汗水浸透的鬓角。三个月前的那场血战仍历历在目:白鹭洲上冲天的火光,王富被押解时扭曲的面孔,还有从晋商密室搜出的那封写满朝廷大员名字的密信。他接过嘉奖令,墨迹未干的\"忠勇可嘉\"四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却远不及袖口处那道被哑弹碎片划破的疤痕来得真切。

    当夜,火器监的油灯亮了整夜。赵莽伏在案前,狼毫笔尖蘸着浓墨,在宣纸上勾勒出哑弹内部的结构剖面图。烛光摇曳中,他回想起用米醋浸泡哑弹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陶瓮里泛起的气泡,硫磺与醋酸反应时刺鼻的硫化氢气味,还有从弹体中分离出的灰白色石灰粉。这些细节被他一一记录在册,配图旁用朱砂批注着:\"石灰遇水发热,可致火药自燃;米醋溶石,当取其酸蚀之效。\"

    \"大人,该歇息了。\"老工匠李叔端来参汤,\"您这已经三日没合眼了。\"

    赵莽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目光落在墙角的陶瓮上。那里浸泡着新一批缴获的倭寇火器,醋液表面漂浮的毒藤纤维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幽光。\"李叔,你说若是将南洋的椰炭混入火药......\"他突然起身,抓起算盘飞速拨动算珠,\"或许能让燃烧速度更均匀!\"

    就这样,春去秋来,火器监的工坊里终日回荡着锻打声与蒸馏器的咕嘟声。赵莽带领工匠们反复试验,将米醋提纯技术与西域的化学知识相结合。他们用草木灰提取碳酸钾改良火药稳定性,在引信中加入防潮的蜂蜡与朱砂混合物,还设计出一种可以快速检测火药成分的\"验硝匣\"——只需将粉末放入特制的竹筒,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就能判断硝酸钾含量。

    当第一门可以连发三弹的\"迅雷铳\"试制成功时,整个泉州卫都沸腾了。赵莽却没有急着上报,而是带着工匠们奔赴各个卫所。在大同镇的雪夜里,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测试火器在低温下的性能;在云南的雨林中,又冒着瘴气研究防潮防腐的新方法。每到一处,他都亲自给将士们讲解火器知识,手中的册子早已被翻得卷了边。

    这日,赵莽正在蓟州卫授课,一名小校突然举手:\"大人,若是遇到没有米醋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哑弹?\"

    这个问题让赵莽陷入沉思。当晚,他在营房的油灯下反复推演,突然想起在晋商密室找到的一本波斯文典籍。书中记载的\"盐碱水浸取法\"或许可以替代米醋!他立刻启程返回火器监,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用盐碱水和草木灰混合的改良溶液。这种方法不仅成本更低,而且适用于北方缺水地区。

    随着研究的深入,赵莽发现了更大的隐患。传统火器在雨天几乎无法使用,而倭寇新研制的火绳枪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潮。他带着团队日夜攻关,最终发明了\"隔水铳\"——在枪管外增设双层套筒,夹层中填充防水的桐油与松香,引信处更设计了精巧的防水机关。当这种新式火器在暴雨中成功击发时,在场的将士们无不热泪盈眶。

    三年后的京城,赵莽带着他的火器改良成果面见皇帝。文华殿内,十二门新式火炮整齐排列,炮弹在演武场上炸出的深坑让满朝文武惊叹不已。皇帝亲自将一枚刻有\"火器监正\"的金牌挂在他胸前,语重心长地说:\"有卿如此,朕的江山便多了一道铜墙铁壁!\"

    然而,荣耀加身的赵莽却依然保持着那份清醒。他婉拒了皇帝赐下的豪宅,继续住在火器监简陋的厢房里。每日清晨,他都会亲自检查工匠们的配比称量;深夜,又在烛光下研读各国的火器典籍。他的案头始终摆着那个破旧的册子,扉页上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但\"兵者,国之大事。火器之利,当为保家卫国所用,而非谋私害人之器\"这几句话,却被他用朱砂反复描红,鲜艳如血。

    这一年的深秋,赵莽接到密报,有海盗在东南沿海活动。他没有犹豫,带着新组建的火器营星夜驰援。战船破浪而行,甲板上整齐排列着改良后的佛郎机炮,炮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当海盗的船队进入射程,赵莽亲自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