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寻找光学与天象的共鸣点。\"沈璇玑倒吸一口冷气。她想起三日前陈大成带来的密报,倭人商船在泉州港卸下的木箱里,藏着威尼斯工匠制造的凸面镜与阿拉伯商人贩卖的水晶棱镜。焦页上的星象符号,分明是在标注某种能汇聚天地之力的神秘方位。
深夜,渔村突然响起梆子的急骤敲击。沈璇玑抓起焦页冲出木屋,只见东南海面火光照亮天际——二十艘挂着黑幡的倭船呈北斗七星阵形逼近。领头的\"安宅船\"甲板上,赫然立着三丈高的青铜镜架,镜片在月光下折射出妖异的血红色光芒。
\"是'照海镜'!\"朱载堉拽住她的衣袖,在沙地上画出草图。沈璇玑瞳孔骤缩:镜架的三角支撑结构,与焦页上某次投影显现的墨家机关术图纸完全吻合;而镜片排列的角度,竟暗合《永乐大典》中记载的\"日月合璧\"天象推演。
箭雨突然破空而至。沈璇玑拉着朱载堉躲进地窖,却见地面青砖渗出幽蓝荧光。那些光点沿着砖缝游走,最终在墙面组成半阙偈语:\"光为引,星作弦,烬中藏得天机变。\"朱载堉突然抓起墙角的油灯,将灯油泼向墙面——火焰舔舐过的瞬间,偈语下方浮现出用隐写术绘制的大明海防图,多处要塞被标上刺目的红叉。
\"有人提前泄露了布防图!\"沈璇玑握紧焦页。那些晕染的墨迹在火光中扭曲变形,竟显现出文渊阁某位大学士的私印纹样。她猛然想起秘库遇袭那晚,王镇腰间玉佩的龙纹与焦页边缘某处焦痕的弧度惊人相似。
海战的轰鸣声越来越近。沈璇玑和朱载堉顶着硝烟爬上了望塔,看见戚家军的战船正在发射火炮,却被倭船的镜面装置折射得偏离轨道。更可怕的是,那些镜片开始汇聚月光,在海面投射出巨大的漩涡,数艘明军战船瞬间被吸入深渊。
\"用音律破光阵!\"朱载堉突然比划手势。他指向船舱里的律管装置,又在沙盘上画出十二平均律的共振图谱。沈璇玑立刻会意,将三棱镜与律管结合,当第一声清亮的宫调响起,七色光带竟如实质般射向倭船镜阵。
但倭人早有防备。甲板上冲出数十名忍者,他们手持刻满符咒的铜镜,镜面反射的光线与沈璇玑的光带相撞,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朱载堉见状,抓起焦页直接投入律管共鸣箱——火焰焚烧残页的刹那,所有镜片同时炸裂,迸发出的强光中,沈璇玑看见倭寇首领的脸上浮现出惊恐的表情。
战斗结束时,黎明的曙光已染红海面。戚家军在清理战场时,从沉船上捞出半卷烧焦的《永乐大典》残册,封皮上赫然印着文渊阁的火漆印。沈璇玑将其与怀中焦页比对,发现两页边缘的焦痕竟能严丝合缝地拼接,组成完整的\"天工开物\"四字。
\"他们要的不是普通光学。\"朱载堉在残册空白处发现用金粉书写的密文,\"永乐年间,三宝太监从西洋带回的'照世镜'碎片,能将光线化作杀人利器。倭寇集齐各国光学秘术,就是为了复原此物。\"
沈璇玑的目光落在密文末尾的暗记——那是个旋转的六芒星,与王镇的玉佩纹饰如出一辙。她立刻修书一封,让信鸽送往京城。三日后,陈大成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内阁大学士昨夜暴毙,书房暗格里藏着倭寇进贡的威尼斯望远镜;而王镇已携带大量典籍逃亡海上。
\"追!\"沈璇玑带着改良后的光学武器登船。舰队行至琉球海域时,前方突然出现浓雾。透过三棱镜观察,她发现雾气中藏着无数悬浮的镜面,正是倭寇用蜃楼原理制造的迷阵。朱载堉将律管浸入海水,利用潮汐声引发共振,七色光带穿透迷雾的瞬间,沈璇玑终于看清敌船位置。
最后的决战在暴雨中展开。倭寇旗舰上,王镇亲自操控着巨型镜阵,数十面铜镜组成的装置正在吸收雷电。沈璇玑将收集到的所有光学碎片嵌入特制弩机,当第一支带着三棱镜的箭矢射向镜阵核心,天地间响起仿佛裂帛的巨响。
爆炸产生的强光中,沈璇玑看见王镇扭曲的面孔。这个深藏多年的内奸,至死都紧握着半块刻有六芒星的镜片。战斗结束后,朱载堉在旗舰残骸中找到《永乐大典》缺失的章节,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光者,天地之利刃也。善用之则护国,滥用之则毁世。\"
回到京城那日,沈璇玑将复原的典籍与证据呈给皇帝。文华殿内,当那些焦页投影出完整的倭寇阴谋图时,满朝文武皆惊。皇帝当场下旨,成立\"观象监\"专门研究光学,朱载堉被任命为首任监正,而沈璇玑则带着改良后的光学武器,继续守护着大明的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