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永乐大典》的卷数编号...\"她喃喃自语,后背渗出冷汗。这些数字与他们此前用算筹推演的序列相互呼应,却又暗藏玄机。更令人心惊的是,在海东青的利爪下方,隐约可见半个十字架的轮廓,与镜师腰间的玉佩图腾如出一辙。
阁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崔知夏迅速吹灭烛火,将薄绢塞进衣襟。来人却是传令兵,浑身浴血:\"先生!东南海域发现十二艘挂琉球旗号的商船,船头的镜面在折射紫光!\"这个消息让她瞳孔骤缩——紫光,正是对应着含有砒霜的霁青釉瓷片。
\"通知戚将军,立即转移火药库!\"崔知夏冲向门口,又突然转身,\"把文庙密室里的磁石全部运来,再让医官熬制百解汤,越多越好!\"她深知,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即将来临。
当崔知夏登上了望塔时,港口已是一片火海。倭寇的镜舰群如鬼魅般逼近,船头的巨型三棱镜阵列吞吐着妖异的虹光。更可怕的是,那些商船桅杆顶端的球形装置开始运转,三十六面紫晶棱镜组成的阵列将阳光分解成致命的光刃。
\"启动磁石滤网!\"她大声下令,同时将利玛窦的三棱镜嵌入光学台。十二面副镜开始转动,却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倭寇早已篡改了镜面角度。崔知夏毫不犹豫地掏出父亲遗留的银匕首,划开掌心,将鲜血滴在调节齿轮上。当带着体温的鲜血渗入金属缝隙,装置发出嗡鸣,七色光带终于重新亮起。
战斗在雾海中惨烈展开。明军战船在紫色毒雾中摇摇欲坠,士兵们或被镜光灼伤双目,或因吸入砒霜毒气而癫狂。崔知夏紧盯敌方旗舰,看着戴着海东青面具的镜师操控十二面悬浮小镜。突然,她注意到镜师的动作节奏——每转动三圈罗盘,就会停顿半拍。
\"阿砚!他们的镜阵弱点在频率!\"她大喊着将算筹抛给少年参将,\"按照《永乐大典》术数卷的记载,用十二色光谱制造共振!\"阿砚立即领会,指挥工匠调整光学装置。当十二色光谱交织成网,与敌方镜阵产生共鸣的瞬间,海面爆发出耀眼的白光。
在混乱中,崔知夏抓住机会冲向旗舰。当她跃上甲板时,正撞见镜师将半卷泛着金光的《天机卷》塞入怀中。两人对峙的刹那,崔知夏突然发现镜师面具的缝隙处,露出的皮肤有着与保罗相似的十字形烧伤疤痕。
\"你果然是保罗...\"她的声音带着痛惜。傀儡发出机械的笑声,十二面小镜组成新的阵型:\"崔姑娘,从你父亲偷走天工秘库钥匙的那一刻起,这场较量就注定无法避免。\"话音未落,镜师突然引爆甲板上的镜光诡雷。
千钧一发之际,崔知夏用三棱镜反射爆炸的冲击波,同时将银匕首掷向对方胸口。当镜面碎片四溅,她终于看清镜师机械义眼后的真相——那是用《永乐大典》残页改造的记忆芯片,里面存储着从唐代龙鳞装到现代光学的所有机密。
战斗结束时,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硝烟。崔知夏跪在满地镜片中,手中紧握着从镜师身上扯下的半卷《天机卷》。卷首的海东青图腾下,赫然写着:\"光暗同源,唯执镜者定善恶。\"她抬起头,望着远处隐雾岛的方向,知道这场关于文明与野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那半朵海东青的暗纹,将永远提醒着她:最危险的敌人,往往藏在最熟悉的智慧之中。
显微迷局
\"取显微镜来。\"崔知夏的声音像淬了冰的刀刃,在藏书阁的死寂中劈开一道冷冽的裂隙。阿砚浑身一震,锁子甲碰撞出细碎声响,他转身冲向墙角檀木柜,利玛窦漂洋过海带来的黄铜显微镜在绒布下泛着幽光,镜筒上的拉丁文\"Speculum mirabilis\"(神奇之镜)被烛火映得忽明忽暗。
当显微镜的镜片校准完毕,崔知夏将浸透血渍的薄绢轻轻平铺。放大十倍的视野中,海东青羽翼的靛蓝色纹路突然变得纤毫毕现,那些看似天然的羽毛肌理间,竟密密麻麻排列着极小的数字密码。她数到第七根尾羽时,瞳孔剧烈收缩——\"3.\",这分明是《永乐大典》\"算学部·勾股卷\"中记载的圆周率精确值,被用作光学折射计算的核心参数。
\"他们用数学公式编码光纹!\"阿砚的惊呼撞在藏书阁四壁。崔知夏却已顺着数字序列推演,当她数到鹰爪第三道弯勾处的\"1729\",记忆如惊雷炸响。这个被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称为\"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