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知夏的瞳孔骤然收缩。她凑近墙面,仔细端详那些朱砂标记。红点周围环绕着诡异的海东青图腾,与三年前松本二郎旗舰上的徽记如出一辙。烛光跳动间,她突然发现某个红点旁刻着极小的数字——\"\",正是他们一直追寻的关键卷数。
\"他们早就掌握了我们的防御部署。\"崔知夏的声音冰冷如铁,\"这些针孔不是装饰,是最精密的密码。每一个孔洞的位置、大小,都对应着特定的坐标。\"她想起方才用算筹推演的过程,原来从一开始,敌人就将陷阱藏在光明之下。
阿砚握紧腰间的鱼肠剑,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先生,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要立刻通知戚将军转移火药库?\"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沉闷的爆炸声,震得藏书阁的窗棂嗡嗡作响。两人对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来不及了。\"崔知夏抓起薄绢塞进怀中,\"倭寇已经动手了。阿砚,你带一队人去最近的火药库,我去了望塔启动光学预警!\"她转身冲向门口,却在跨过门槛时猛然停住——门缝里,一丝若有若无的紫色烟雾正悄然渗入。
\"屏住呼吸!\"崔知夏扯下衣襟捂住口鼻。这种带着淡淡蒜臭味的烟雾,正是砒霜挥发的征兆。她想起比色盘上的异常釉色,想起那些引发\"光癫症\"的诡异光纹,心中顿时了然:敌人不仅掌握了布防图,还打算用毒烟配合镜光,打一场致命的突袭。
冲出藏书阁的瞬间,崔知夏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浑身血液凝固。港口方向腾起冲天火光,明军战船在紫色雾霭中若隐若现,甲板上的士兵们有的疯狂挥舞兵器自相残杀,有的痛苦地抓挠着双眼。倭寇的镜舰群已逼近海湾,船头的巨型三棱镜阵列正在高速旋转,将阳光折射成致命的光刃。
\"启动磁石滤网!\"崔知夏在了望塔下大喊。工匠们手忙脚乱地将镶嵌着磁石的铁板推上城墙,试图挡住那些混入铁粉的镜光碎片。但倭寇显然早有准备,旗舰上突然升起十二面巨型凹镜,组成一个巨大的球形镜阵,将所有攻击光束困在内部循环。
崔知夏冲向塔顶的光学台,利玛窦的三棱镜在她掌心发烫。她迅速将银十字架嵌入装置核心,试图启动十二色分光术。但当七色光带射出的瞬间,却被敌方镜阵反弹回来,在了望塔周围形成一个不断收缩的光茧。
\"这样下去不行!\"阿砚浑身是血地冲上来,鱼肠剑上还滴着倭寇的黑血,\"先生,他们的镜阵核心在旗舰桅杆顶端,那里有个神秘装置!\"崔知夏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戴着海东青面具的人正在操控十二面悬浮小镜,镜片中倒映着扭曲的《永乐大典》残页。
千钧一发之际,崔知夏突然想起星象卷里缺失的半页。她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贴身收藏的薄绢。当烛火的记忆在脑海中重现,她终于发现针孔组成的星图边缘,还藏着一圈极小的梵文——那是托马斯神父教她的光学密语。
\"阿砚,你看这些梵文!\"她将薄绢塞到少年参将手中,\"它们对应的是北斗七星的方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找到镜阵的弱点!\"两人迅速在沙盘上推演,将星图方位与十二色光谱一一对应。当第一缕夕阳穿透硝烟时,他们终于找到了破解之法。
改良后的光学装置在塔顶启动,十二色光谱交织成网,与敌方镜阵产生强烈共鸣。崔知夏将银匕首刺入装置核心,三百面棱镜开始逆向旋转。当纯白的光柱冲天而起,整个海面亮如白昼,倭寇的镜阵在强光中寸寸崩解。
战斗结束时,崔知夏跪在焦黑的甲板上。手中的薄绢已被鲜血浸透,但针孔组成的海防布防图依然清晰可见。她望着远处燃烧的镜舰,终于明白这场光与暗的较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攻防。那些藏在典籍里的智慧,那些用针孔传递的秘密,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真理:在光明与黑暗的博弈中,最致命的武器,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海东青之刺
\"这是用唐代龙鳞装加密术改良的透光字!\"阿砚的声音因愤怒而发颤,锁子甲下的胸膛剧烈起伏,\"倭寇竟用我大明的智慧来对付我们!\"少年参将的鱼肠剑在黑暗中发出嗡鸣,仿佛也在为这亵渎之举而怒啸。
崔知夏却凝神盯着墙面由针孔投射出的海防布防图。跳动的烛光中,蜿蜒的海岸线、隐秘的炮台据点清晰可见,而用朱砂标注的火药库位置,如同一颗颗等待引爆的血痣。她的目光突然被布防图边缘的暗纹吸引——那是半朵海东青的图案,鹰隼展翅的姿态凌厉如刀,尾羽处的纹路与三年前松本二郎旗舰上的徽记分毫不差。
\"阿砚,取放大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