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也歇得差不多了。
离着吃中午饭还有一段时间。
齐若木提议,“要不先去田里看一圈。”
“行啊。”骆一航一口答应,站起身。
杨母还劝呢,“进屋才刚坐一会,吃完饭再去吧。”
骆一航笑笑,“没事,早着呢,您二老在家先准备着,我们就去转一圈。”
说完还嘱咐,“腊肉我喜欢肥的,吃着香,还有黄鳝您别动啊,回来我弄,中午我得露一手,好长时间没见着黄鳝了,手痒着呢。”
他们两人要去看田。
杨秉承自然要跟随。
小姑娘杨安秀也要去。
骆一航挥挥手,“那就走着,回来带我去你家菜地,咱薅点好的,你有擅长的吗?给我也露一手?”
杨安秀重重的答应,忙不迭的点头。
撸胳膊挽袖子背起个大筐,现在就要下田摘菜。
看那架势,恨不得把她家菜地给薅秃咯。
骆一航哈哈大笑,“先看田,先看洋芋去,知道在哪儿么,我们都跟着你走。”
小姑娘撒腿就跑到前面去……
一行人出了杨家。
齐若木从车里拎出个箱子。
然后跟着小姑娘穿过村子,一路往上。
村子上面也开出一层层的梯田。
每一块都比村子边上的稍微大一些
说是大些,但也细细长长,不成个形状。
黔北山地嘛,看不到成块的田,这样的已经不错啦。
田里起着二三十公分的高垄,垄面上长满了土豆秧子。
秧子比较矮,叶片也不大,也不咋密实,只在垄面上铺了一层,连垄底都还露着,没有盖住。
现在站在地头看,土豆秧子开始泛黄了,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的。有些地方的土被底下的土豆顶开了裂口,露出一点点黄皮。
几天后,又是一番收获景象啊。
不过从叶子的覆盖面积来看,秋雁十六号的产量应该是不高的,光合作用是一切的基础嘛,光合作用又是通过叶子里的叶绿素实现。
“取样测产做过了么?”骆一航问道。
“做过了,这一片亩产大概两千六百斤,过几天收获的时候,预计能到两千八百斤。”产量杨秉承张口就来。
一同跟来的小姑娘杨安秀,也终于不害羞了,高高举着手,“我跟我哥一块测的,每一颗洋芋都挖出来了,擦干净上称称的,一点泥都没有。”
骆一航闻言,看向小姑娘,笑道:“你还会测产啦,说说看,怎么测的?”
杨安秀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就是在一片田里十字形选五个点,每个点划定两平米,以这五个点的平均产量,计算亩产量。然后每一百亩测产一次。取得数据后再计算整体平均亩产。”
还真会啊。
骆一航为她竖起两根大拇指。
小姑娘美滋滋,脸蛋跟个红苹果似的,又害羞藏到了她哥哥身后。
杨秉承也笑笑,接着解释说:“现蕾期过后,块茎形成期的时候发现膨大速度特别慢,齐老师来看过之后,发现是硼缺乏,补了硼肥之后,块茎生长才开始正常,所以少了大概十天生长时间,今年的产量应该达不到最佳。最佳产量估计在三千斤左右。”
“嗯,缺硼这事儿老齐跟我说过。”骆一航点点头。
转头一看。
齐若木已经蹲在田埂上,拿着他的野外采集箱从田里收集了几管土样,往里面滴试剂了。
多好的壮丁啊,知道主动干活。
再看小姑娘杨安秀,正探头探脑的往那边张望,一副好奇的样子。
骆一航挥挥手,“想看就去看,没事,老齐可好说话了。”
杨安秀面容一喜,重重的应了一声,一溜烟跑过去蹲到齐若木边上。
老齐是挺好说话的,就是话多,还有点好为人师。
叨叨叨说个不停跟上课似的,不听完不让走。
小姑娘有难咯。
没管他们两个。
骆一航继续跟杨秉承聊。
“两千八百斤的话,秋雁十六号不算高产品种。”
“第一次试种,产量肯定是低的。”杨秉承应和道,“其实也还好,我们这边土豆产量一般在两千到四千斤之间,只有威宁那边的高产示范田能达到七八千斤,我们这边土地还是太贫瘠了。”
骆一航摆摆手,“那不一样,秋雁十六号在那边也种不好。”
威宁在贵州西北部了,挨着云南,属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貌以山原、丘陵为主。
海拔也高,日照充足,土豆产量自然就高。
最主要的是,秋雁十六号是早熟品种,七八月份块茎膨大的时期在桐梓和黔北山地20-24度的平均气温更适宜,而到威宁那边,因为海拔高,16-20度反倒差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