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衍公子有所不知,"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当年吕相国权倾朝野之时,朝堂安排其族人吕金来接任蜀郡郡守一职。按理说,以吕氏当时的权势,此事已成定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但老师高瞻远瞩,早就看出吕氏树大招风,迟早会有倾覆之日。于是暗中运作,培植我等一批本土官吏,在地方上扎根。"
"果然,吕相国倒台,吕金还未上任便被革职查办。"张若微微一笑,"朝廷请老师推荐合适人选,老师便顺水推舟,举荐下官接任。其他要职,也都由我们这些人填补。"
李明衍这才明白,原来李冰的布局竟如此深远。在吕不韦如日中天时就已经留有后手,这份政治智慧令人叹服。
"如今蜀地官场,"张若继续道,"虽不敢说铁板一块,但关键位置都是自己人。公子若有所需,我等必当全力配合。"
长史这时插话道:"就拿公子关心的星垂之地来说,我等已经暗中查访多日。此事确实棘手——若动用官府力量大张旗鼓地搜寻,容易引起朝廷注意。毕竟事关上古遗迹,说不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张若接过话头,"需要借助地方豪强的力量。在蜀地,有三大家族不可不察。"
他竖起三根手指:"其一,巴氏。这是蜀地最古老的豪族,世代经营盐铁之利,财力雄厚,人脉遍布。巴清女士更是商界传奇,连大王都要给她几分面子,不过巴家也是老师最大的盟友。"
"其二,罗氏。本地老牌豪族,虽然近年来有些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乡野间影响力依然不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古老传说都掌握在他们手中。"
说到第三个,张若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其三,便是耿氏。这一家颇为特殊,乃是十年前从赵国迁来。"
"赵国?"李明衍心中一动。
"正是。"一位县令补充道,"据说是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经济崩溃,不少豪商大贾纷纷外迁。耿氏便是其中翘楚,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还有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广泛人脉。"
另一位县令接着说:"短短十年,耿氏便在蜀地站稳脚跟。他们经营茶叶、丝绸,还涉足钱庄生意。如今势力之大,已经超过罗氏,直追巴氏。"
"更关键的是,"张若意味深长地说,"耿氏与中原各国都有生意往来,消息灵通。若论与关中民间与关东各国连接这点的能力,恐怕连我们蜀中官吏都要甘拜下风。"
李明衍听完这些介绍,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三大家族各有特点:巴氏是老牌巨头,罗氏掌握古老秘密,耿氏则是情新贵。要寻找星垂之地,确实需要他们的帮助。
"诸位大人的分析很是透彻。"李明衍拱手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先以我私人名义,邀请三家支援,不通过官府行为,确为上策。。"
他看向张若:"只是要劳烦郡守帮我'吹吹风',让他们知道在下虽是白身,却也不是寻常人物。"
张若立即心领神会,爽朗大笑:"公子放心!我自有分寸。就说公子是老师的关门弟子。既不说破,又让他们心生敬畏,如何?"
"再加上一条,"长史笑着补充,"就说郡守府上下对公子礼遇有加,连老师都亲自为公子站台。这样一来,谁还敢怠慢?"
"妙!"一个武官拍手称赞,"这叫什么?对,叫捧杀!不对不对,是抬举!"
众人都笑了起来。这些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对这种"花花轿子众人抬"的把戏早就驾轻就熟。
"那就这么定了。"张若站起身,"公子什么时候要见他们,提前知会一声。下官会安排人在适当的场合'不经意'地透露一些消息。"
"保证让那三家对公子既好奇又敬畏,既想结交又不敢造次。"长史补充道。
李明衍连连道谢。这种官商勾结...不,应该说是官商合作的手段,他在百越时就见识过。但蜀地这帮人的手法更加老练,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事情商定,众人纷纷告辞。临走时,每个人都再次向李明衍表达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