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投入:分为 “一次性投入” 和 “流动资金” 两大类。
一次性投入,主要是修仓建舍、捐产立基。
修仓建舍:
在乌程、淮安、苏州、京师等地建设或改造大型义仓与中转仓。
费用约需:5,000-8,000两。
林园与族学建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有宅院太小,也不便扩展。
必须另寻地皮新建宅邸、祠堂、学堂,费用约3,000-5,000两。
合计约:8,000-13,000两。
捐产立基,也就是安平育才基金,也可称义庄。
捐赠一千亩良田,价值约25,000两。
五间店铺得是核心上等铺面,价值约5,000两。
资产价值约30,000两。
这部分属于资产转移,不是现金流出。
相当于换取声望和政治资本的一次性投资,基金未来能自给自足。
*
流动资金,也就是循环使用的本金。
这是整个生意最烧钱的地方,也是需要借贷的核心部分。
采买本银,这是最大的成本。
要保证两条主要线路(江南-京师)同时运转,至少需要备足可供2-3个批次运输的粮食货款。
倘若一个批次采购5万石粮食,每石收购价一两,一个批次就需要5万两白银。
准备2个批次的本金,就是 10万两。
最保守的估计,要大规模运作,本金需在 15-20万两级别。
其次运营成本,也就是人工舟车:
薪酬:掌柜、账房、伙计、镖师等一大群人的工资。
运输:雇佣漕船、车马的运费是笔巨大开销。
打点:沿途各级官府的“常规孝敬”。
虽然有关照,但也不能完全不花。
每年至少需要 5,000 - 10,000 两,作为运营开支。
撇开安平育才基金,初期启动现金总需求估算
一次性投入取中间值10,000两。
采购本金100,000两。
运营准备金10,000两。
就得准备120,000两白银。
赵泽这边准备了一万两,林向安加上手里的钱,还得从家里拿一部分,凑够一万两。
本金两万两,作为启动资本和信用证明。
*
一部分资金可从民间借贷筹得:以商号信用作抵押,从钱庄拆借五万两。
上游方面,可以与江南粮商达成赊购协议,只需支付三成定金,约三万两,即可先行提走价值十万两的粮食。
下游则能与京师买家谈妥,提前收取两万两订银。
这样一来,资金链便初步贯通。
看样子,只要家中事务妥善安排,林向安就得立刻赶回京城,去拓展买方市场。
不过,他如今最大的资本,并非手中银两,而是“信用”。
关键在于如何适时地把自己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传递出去,用此作为背书,换取更多信任与借贷。
赵泽带来的那位师爷,经验老道,替林向安梳理了几个积累田产的方向。
第一条路,是抄底“绝户产”与“罚没官田”。
本地若有大户因拖欠粮税、卷入官司,其田产往往被官府抄没,变成“官田”;
又或某家绝了后嗣,田产需由官府公开发卖。
这种田通常是成片抛售,价格远低于市价。
当年林家买下那两百亩田,就是这般得来的。
不过,这类机会需要消息灵通,提前布局,且可遇不可求。
第二条路,是接受“投献”与“寄名”。
许多中小地主或自耕农,为逃避徭役税负,常自愿把田产“寄名”到举人名下。
地还是自己种,但名义上归举人,每年交纳一笔“保护费”。
林向安若能运作,可与这些人家谈判。
让他们把田产真正过户给义庄,再由义庄签订“永佃契”。
这样一来,农户世世代代拥有佃权,只需缴纳低廉且永不加增的租子,子弟还能优先享受义庄的资助。
几乎不用花钱,便能稳稳拿到土地所有权。
对他们而言,放弃名义所有权,换来税赋的减免和子孙读书的机会,实属稳妥。
此法最合林向安之意。
但他名下已有寄名田,多出自王氏宗族,若要真正动用,必得王老爷子和整个宗族首肯,难度不小。
毕竟土地是大家保命的东西,轻易不肯答应的。
第三条路,是购买“圩田”,投资“开荒”。
江南水网密布,常有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