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21章 最优解

第421章 最优解(1/3)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名声,更是“安平粮行”对外的公益赞助与品牌宣传。

    在古代,商人地位虽低,但只要善用资源,就能塑造出正面的影响力。

    林向安打算借此机会,让“林举人”的身份与“安平粮行”的名号相互加持。

    他的设想分为两方面。

    其一,文化声望。

    家乡若能不断培养出读书人,不仅对地方有利,对林家同样是一种长期投资。

    即便有人科场失利,他们依然是高学历人才。

    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吸纳为林家所用。

    于是,他想设立一个“经世讲坛”。

    这个讲坛,不是临时的,而要办成乌程县固定的、高规格文化品牌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连续数日。

    请来的不是普通塾师,而是重量级嘉宾:退休翰林、京官、国子监博士、知名学者等。

    这些人脉,恰恰是他的独家优势,是乌程本地乡绅绝对做不到的。

    如此一来,“安平讲坛”的水准远超县学日常教学。

    很快就能成为整个湖州府都有名的学术盛会。

    届时,无论学子还是士林,都会清楚地记住,这是林向安一手促成的。

    其二,公益教育。

    除了讲坛,他还要建立一套能长久运作的公益机制——“安平育才基金”。

    【备注:古代就是叫基金或者本银!!!】

    运作方式很简单:

    拿出部分田产、店铺作为基金本金。

    依靠地租、店租的收益来支持各项慈善。

    类似宗族族田差不多的概念。

    资金主要流向两方面:

    一方面是族学,一方面是资助县学。

    可邀请刘知县、周教谕进行监督和见证,以保证其公信力和合法性,防止日后被族人或胥吏篡改侵占。

    之后便是管理人员,成立一个董事会。

    和同乡会馆的管理模式类似。

    主奉,名誉职位,邀请乌程知县、县学教谕担任。

    他们不处理具体事务,但名分最高,用于震慑宵小,解决重大纠纷。

    总理董事,也就是实际最高负责人:由林向安本人担任。

    即便远在京城,但他拥有最高决策权。

    其次就是实际执行层,值年首事可设数人。

    林氏宗族代表一人。

    王氏宗族代表一人。

    县学代表一人。

    乡绅公推的有威望、善理财的贤达一人。

    林向安指派的心腹账房一人。

    这人最关键,负责具体账目和银钱收支,直接对林向安负责。

    负责收取田租、店租,管理账目,按期向族学、县学发放资助银两,并每年公布账目。

    支账目定期公开,透明可查,多方监管。

    能有效防止侵吞和贪墨,也确保基金可持续运作。

    更重要的是,林向安有意留出极大的操作空间。

    对县学的捐助不定死比例,而是以“盈余”或“另拨”名义灵活处理。

    丰年多给,荒年少给,别人无从指摘。

    如此一来,他不仅掌握了主动权,还牢牢占据了道德高地。

    这种制度,在当下已有成熟雏形。

    官学、宗族族田、义庄,皆是此理。

    林向安不过是加以整合,重新包装。

    当然优先保障族学,这是“敦本睦族”的象征。

    再惠及县学,则是彰显“兼济乡里”的胸怀。

    宗法社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连自家宗族都照拂不周的人,是无法取信于乡里的。

    一番思量后,林向安胸中大概有了想法。

    只是不知道实际操作,具体要拿出多少田产、铺面来支撑“安平育才基金”,林向安心里还没个准数。

    他请了赵泽身边的师爷、掌柜私下议了一番,结果算出来的数字让他大吃一惊。

    以乌程县中等规模的人口来看,仅族学和县学的支出,每年就得八百到一千两银子。

    若要长期运作,就必须有足够的田产、店铺作依托。

    田产稳妥,铺面则收益波动大,因此以田产为主。

    粗略折算下来,至少需要一千亩田,再加上三五间铺面。

    林向安想到自家的田地,总共也才两百亩。

    倘若直接在市面上一亩一亩地购买,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价格昂贵。

    也买不到这么多连成片的良田。

    他必须另想办法,用最小的支出换来最大效益,而且这事拖不得。

    鉴于这笔支出如此大,林向安不得不重新和赵泽的人商议,安平粮行计划的总花销。

    做这种大生意,全靠自己的本钱,根本不合算。

    除了本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