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由他一手创办的书院,从最初只有三个学生的小私塾,发展到如今在全球有十二所分校的文化交流中心,其中艰辛与喜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苏先生,这么早就在巡视了?”老校工李伯提着水桶走来,脸上堆满笑容,“今天可是个大日子啊。”
苏明远微笑颔首:“李伯,您在这里工作多少年了?”
“整整四十年喽!”李伯骄傲地挺直腰板,“从书院还在胡同里的时候就在了。记得那时候您总是最早到,最晚走,一盏煤油灯下备课到深夜。”
记忆如潮水涌来。苏明远想起刚创办书院时的艰难——现代人对他这个“古人”教学方式的不理解,资金的短缺,甚至有人质疑他是“穿越骗子”。是林婉儿的支持与信任,让他坚持下来。
“时间过得真快。”苏明远轻声感叹。
“是啊,但有些东西从没变过。”李伯指着墙上的一幅字画,“您看,这是您开院第一天写下的‘文明如水’,如今这水已经流到全世界啦!”
苏明远凝视那幅略显稚嫩的书法作品,恍惚间仿佛看到那个刚适应现代生活不久的自己,战战兢兢却又坚定地拿起毛笔,写下这四个字时的情景。
“苏老师!您在这儿啊!”助理小跑过来,“林老师已经到了,化妆师在找您呢,庆典两小时后开始,各国代表陆续抵达...”
苏明远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那幅字,转身走向准备室。
......
庆典会场设在书院最大的礼堂,这里已经布置得庄重而温馨。舞台上,巨大的屏幕静默伫立,等待着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正在有序入场,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汇聚成奇妙的文明交响曲。
后台,苏明远穿上那件特意为今日准备的深青色长衫。镜中的他,已然完全融入这个时代,唯有眼神深处,还藏着属于庆朝状元郎的从容与睿智。
“紧张吗?”林婉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转身,看见身着淡紫色旗袍的林婉儿,一时间有些恍惚。他想起他们初次相见的情景——他在小剧场后台手足无措,是她递来一杯热茶,耐心解释这个陌生世界的一切。
“有点。”苏明远老实承认,伸手为她理了理鬓角的一缕散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登台吗?”
林婉儿笑起来:“怎么不记得?你紧张得把台词全忘了,即兴唱了一段昆曲《牡丹亭》,反而赢得满堂彩。”
二人相视而笑,那些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在目光交汇间流转。从最初的误解与磨合,到后来的默契与共鸣,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文明传承路上的同行者。
“各位嘉宾,请尽快就座,典礼即将开始。”广播声响起。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向林婉儿伸出手:“准备好了吗?”
林婉儿将手放入他的掌心:“一直准备着。”
......
典礼开始,舞台灯光渐亮。苏明远和林婉儿携手走到台前,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镜头转向他们,身后的大屏幕开始播放纪录片的第一帧——那是他们初遇的小剧场,破旧却充满温情。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明远书院百年庆典。”苏明远开口,声音沉稳有力,“百年前,我作为一个迷路的时空旅人,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是文明的火种指引我找到了方向,是无数人的善意与智慧,让我明白传承的真谛。”
纪录片缓缓播放:小剧场里惊慌失措的苏明远,第一次站在现代讲台上的紧张,与文化界权威辩论的坚定,往生司危机中的智慧,联合国演讲的从容...每一个画面都记录着文明生长的瞬间。
林婉儿接话:“当我们发现彼此能够感知对方所思所想时,曾以为这是命运的馈赠。我们称其为‘双生魂’,以为使命是守护古老的文明火种不灭。”
屏幕上的画面转变——日本匠人与庆朝瓷窑合作烧制的瓷器,既保留传统技法又融入现代美学;德国学者展示的文化基因图谱,用科技解读经典;非洲部落的口述史数字化项目;美洲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学校...
“但我们后来明白,”苏明远紧握林婉儿的手,“双生魂不是特权,而是文明对每个时代的叩问——你准备好接过火种了吗?你准备好让它继续燃烧,照亮未来吗?”
台下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各国代表依次上台展示他们的“文明答卷”。
日本匠人山本健一捧着精美的瓷器:“这是我们与庆朝瓷窑合作烧制的‘古今共烧’系列。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证明文明不是化石,而是活水,永远流动,永远新鲜。”
德国学者穆勒博士展示大数据分析图:“我们通过分析《四库全书》的文化基因,发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