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独坐窗前,手中摩挲着一枚新制的云雷纹护符。木纹在昏黄的灯光下流转,仿佛真有云气雷动其间。这是他来到这个陌生时代的第三年,却依然会在雨夜想起庆朝的那间书房——墨香氤氲,烛火摇曳,父皇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明远,文脉如血脉,断不得。”
“先生,不好了!”陆文远冒雨冲进书房,手中的平板电脑滴着水珠,“您看看这个。”
屏幕上,一个名为“往生司”的组织在暗网发布《文明伪史论》,洋洋万言皆在抨击明远书院的“古今融合”是商业噱头,声称云雷纹乃后世伪造,更直言“古代文化早该埋进地宫”。
苏明远的手指微微颤抖。往生司——这个名字如一根冰针刺入记忆深处。庆朝末年,正是这个邪教组织蛊惑民心,声称要“送一切过往文化往生”,大肆焚书毁器。他亲眼见过往生司信徒将百年古籍投入火海,那冲天的火焰灼伤的不仅是书页,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他们...竟也来到了这个时代?”苏明远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吞没。
陆文远没有听清:“先生,您说什么?”
“没什么。”苏明远敛起心神,“这些言论,可信者几何?”
“已经上热搜了。”陆文远滑动屏幕,展示着各大平台的讨论,“更有甚者,他们不知从哪弄来些所谓‘出土文献’,声称证明云雷纹是后世伪造。还贿赂了几个网红,今晚直播‘揭秘’。”
话音未落,林小雨举着手机冲进来:“开始了!那个有千万粉丝的‘历史真相哥’正在直播质疑您!”
屏幕上,一个油头粉面的男子正对着镜头滔滔不绝:“各位老铁想想,一个庆朝状元,怎么可能精通现代商业?分明是团队包装的人设!什么古今融合,根本是割韭菜的新套路!”
弹幕如蝗虫过境般飞驰:
“取关明远书院了”
“传统文化都是生意”
“早就觉得那个苏明远假得很”
苏明远静静看着,面色平静如水,袖中的手却已攥得骨节发白。在庆朝,文人最重名节,一字之诬,足以令人以死明志。而今面对这漫天诽谤,他竟不知从何辩起。
“先生,我们要不要发律师函?”陆文远急切地问。
“律师函?”苏明远微微蹙眉,“是何物?”
“就是...官方声明,警告他们不要再散布谣言。”
苏明远摇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预料。次日清晨,书院门前聚集了不少抗议者,举着“抵制伪文化”的牌子。更有人将买来的护符扔在书院门前,任人踩踏。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将那些护符浸泡在泥水中。苏明远站在门内,望着门外群情激愤的人们,忽然想起庆朝那年,往生司信徒焚烧古籍时,也是这般眼神——狂热而空洞。
“先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林小雨撑着伞来到他身边,“已经有好几个合作方来电话要求暂停合作了。”
苏明远长叹一声:“取我的‘错题本’来。”
“错题本?”林小雨疑惑不解。
苏明远微微一笑:“便是我初来此时,记录所见所闻的笔记。”
仓库深处,一口樟木箱被打开。里面整齐叠放着一摞摞笔记本,纸页已然泛黄。苏明远轻轻取出一本,拂去封面的薄尘。
当日下午,明远书院罕见地开放媒体采访。 dozens家媒体挤在书院讲堂内,长枪短炮对准讲台。往生司的人混在人群中,冷笑等着看苏明远如何辩解。
苏明远缓步上台,身着简单的青衫,仿佛从古画中走出的文人。他没有说话,只是将手中的一摞笔记本放在桌上。
“苏先生,对于往生司的指控,您有何回应?”一个记者迫不及待地问。
苏明远依然沉默,只是打开第一本笔记,将它投影到大屏幕上。页面展开,满纸工整的小楷,内容却令人愕然:
“癸巳年三月初六,见一奇物,人谓之‘二维码’。状如方符,黑白相间,似蕴天地玄机。试以朱砂临摹,竟不灵验...”
旁边还真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二维码,下面注着小字:“或须咒语催动?”
台下传来几声窃笑。
苏明又翻开一页:
“今日初乘‘电梯’,实乃‘移动宫室’也。不需人力抬轿,自能升降。然困于其中半时辰,不得其门而出。幸得一童子相救,方知需按‘开’字钮。”
又一页:
“所谓‘手机’,真千里传音之神器也。然初用时,常对其大声言语,旁人侧目。乃知只需平常声调即可。”
台下已经没有了笑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特的寂静。记者们低头快速记录,相机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