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59章 苏明远婉儿访古

第59章 苏明远婉儿访古(1/2)

    晨曦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林婉儿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金光。她翻了个身,手臂自然地搭在苏明远胸前,声音还带着睡意:“今天就要出发了?”

    苏明远握住她的手,指尖在她无名指的婚戒上轻轻摩挲:“五年了,婉儿。这五年像一场梦,又像千年。”

    林婉儿睁开眼,望着身边这个从庆朝穿越五百年来到她生命中的男子。五年前,他还是个对现代生活一无所知的“古人”,如今已是航天文化顾问,但那双眼睛里依然藏着属于另一个时代的深邃。

    “第一站是泉州,”她起身拉开窗帘,阳光涌入房间,“听说那里的开元寺有一株千年桑树,是你那个时代的。”

    苏明远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楼,恍惚间仿佛看到记忆中的亭台楼阁重叠其上:“开元寺...朕...我曾在那里题过诗。”

    林婉儿转身,敏锐地捕捉到他那一瞬间的恍惚。五年了,他仍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个尊贵的“朕”字,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那么,陛下,”她故意行了个夸张的万福礼,“今日就由臣妾陪您巡游民间好好?”

    苏明远被她逗笑,那点惆怅随即消散在晨光中。

    泉州的热浪扑面而来,与北京的干燥截然不同。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苏明远深深吸气,记忆中东南沿海的味道被唤醒。

    开元寺内,那株传说中的桑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干之粗需三人合抱。苏明远站在树下,仰头看着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光影。

    “它还记得我。”他轻声道。

    林婉儿正要问什么,却被一阵凿木声吸引。循声望去,几位老匠人正在修复一处偏殿的斗拱。

    苏明远忽然愣在原地,眼睛紧紧盯着匠人的动作。

    “是‘偷心造’...”他喃喃自语,不自觉地向前走去。

    老匠人抬头,看见一个衣着体面的男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手艺,笑道:“先生懂这个?”

    “略知一二,”苏明远蹲下身,手指轻轻抚过那精巧的榫卯结构,“偷心造,以虚为实,看似缺一处,实则增三分力。庆朝《营造法式》卷二十八有载。”

    老匠人眼睛一亮:“难得啊!现在年轻人都不晓得这些了。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手艺,说是老祖宗的智慧。”

    苏明远的眼眶微微发热。他曾亲眼见过庆朝工匠运用这种技法修建宫殿,如今五百年过去,技艺依然在民间流传。

    “能让我试试吗?”他问。

    老匠人犹豫片刻,还是将工具递了过来。苏明远接过凿子,那熟悉的手感让他心中一颤。他熟练地修整着一处榫头,动作流畅得仿佛昨日还在工部巡视。

    林婉儿举起手机,悄悄记录下这一幕。屏幕中的苏明远仿佛不再是现代穿着的那位学者,而是穿越回了属于他的时代,每一个动作都透着骨子里的熟悉。

    告别老匠人,两人漫步在泉州街头。夕阳西下,老街渐渐亮起灯笼。

    “刚才你看上去...”林婉儿斟酌着用词,“很快乐。”

    苏明远握住她的手:“如同见到了故人。有些东西,我以为早已湮灭在时间里。”

    第二站是潮汕地区。适逢农历七月初七,村里正在举行“出花园”仪式。

    十五岁的少女穿着红色礼服,坐在竹编的大篮中,由四位壮年男子抬着游街。至祠堂前,一位老妪为她梳头换髻,穿上绣花红屐。

    “这是...”苏明远屏住呼吸。

    “当地的成人礼,”林婉儿小声解释,“叫‘出花园’,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家门的‘花园’了。”

    苏明远的声音有些颤抖:“这是我朝及笄礼的变体。‘换髻穿屐,成人之始’,《庆礼》有明确记载。没想到...”

    仪式结束后,他们获邀参加宴席。席间,苏明远与村中长者相谈甚欢。当老人用潮汕话吟诵古语时,苏明远竟能听懂七八分。

    “苏先生不是本地人,怎么会懂这些老话?”老人惊讶地问。

    苏明远微笑:“年轻时研究过古语。”

    月光下,他与老人们对着星空,一句句比对古今语言的变迁。林婉儿在一旁看着,忽然觉得苏明远不再是时空的异客,而是串联起古今的纽带。

    最让他们震撼的发现是在贵州深山的苗寨。

    汽车在盘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才到达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寨主热情地接待了这两位“从北京来的文化学者”。

    夜幕降临,寨中空地点起篝火,村民围着火堆唱起古歌。酒过三巡,一位百岁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用苍老而有力的嗓音唱起一首歌谣。

    苏明远手中的竹杯突然落地。

    “怎么了?”林婉儿关切地问。

    “《劝农歌》...”苏明远的声音几乎听不见,“这是庆朝官府为鼓励农耕所作的《劝农歌》,我曾在宫中听乐工演唱...”

    他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字正腔圆的古音与老人的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