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他还是大启王朝的状元郎,如今却成了跨国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命运之奇,莫过于此。
“苏先生,查尔斯王子已经到了。”助理艾玛轻声提醒。
苏明远收回思绪,整理了一下衣襟。今天不仅是明远书院伦敦分校的开学典礼,更是一场文明对话的实践。他深吸一口气,走向典礼现场。
——
典礼厅内,中西合璧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传统中国书院的木质结构与现代欧洲建筑的玻璃穹顶巧妙结合,墙上挂着水墨山水画与英国风景油画相对而置,竟无违和之感。
查尔斯王子果然穿着一件深蓝色中式对襟褂,正饶有兴致地观摩一旁展示的文房四宝。
“殿下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苏明远上前用流利的英语问候。这几年来,他不得不拼命学习这个时代的语言和知识,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查尔斯转身,眼中带着真诚的笑意:“更准确地说,是对文明对话感兴趣。您的办学理念很吸引人——不是单向传播中国文化,而是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启发。”
苏明远微笑:“正如中国古代所说的‘和而不同’。”
典礼的重头戏是查尔斯跟随苏明远学习书写汉字。工作人员早已备好笔墨纸砚。
“今天我们来写一个‘和’字,”苏明远铺开宣纸,执笔蘸墨,“在中国文化中,‘和’意味着和谐,但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多样性的协调共处。”
查尔斯认真地看着苏明远运笔,那优雅而有力的笔触仿佛舞蹈。当他自己尝试时,手中的毛笔却不听使唤,墨迹在纸上洇开。
“看来我需要更多练习。”查尔斯自嘲道,引得全场欢笑。
苏明远注视着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国子监教皇子读书的情景。跨越四百年,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教育的力量却依然相通。
——
开学典礼后,分校校长阿林带领嘉宾参观校园。阿林是个中英混血儿,四十出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和英语,本身就是跨文化成长的典范。
“我们的课程设置注重对比与对话,”阿林解释道,“上午学生读《论语》,下午就学亚里士多德;书法课既用毛笔,也尝试用鹅毛管;茶道课既品中国茶,也尝英国红茶。”
经过一间教室时,苏明远看到一位中国老师正在讲解“仁”的概念,而班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则各自分享自己文化中类似的理念。
“很有趣不是吗?”阿林说,“当我们把‘仁’与‘passion’、‘humanity’等概念放在一起讨论时,它们既相通又各具特色。”
苏明远点头。作为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人,他最能体会这种文化交融的微妙。最初来到现代时,他试图寻找与过去完全一致的东西,却发现文明如同河流,总是在流动中改变形态,却又保持某种本质的连续。
——
最受欢迎的是“文明工坊”。在这里,学生们用实践来体验文明对话。
一个英国学生正尝试将工业革命时期的齿轮与庆朝榫卯结构结合,制作一座“古今钟表”;几位中国留学生则用伦敦地铁图的配色重新绘制《清明上河图》,将北宋汴京的繁华与现代伦敦的交通网络奇妙地融合。
苏明远在一组作品前驻足——意大利学生将中国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刻在威尼斯面具上,日本学生则用浮世绘技法为《孙子兵法》绘制插图。
“这些作品将在大英博物馆展出,题为‘文明的转译’。”阿林自豪地介绍。
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生走过来,略显腼腆地对苏明远说:“苏先生,您的《文明对话十讲》启发了我。我主修机械工程,但在这里学到了如何将不同文化的智慧融合创新。”
苏明远记得自己刚来这个时代时,对“机械工程”一词茫然不知,如今却能理解这女孩的话语。他微笑道:“文明的真谛不在于保存不变,而在于在交流中焕发新生。你很幸运,年轻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女孩眼睛一亮:“我能引用您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设计中吗?我正在设计一款结合中西元素的环保设备。”
“当然可以,”苏明远点头,“期待你的创造。”
——
午休时分,苏明远独自漫步在书院屋顶花园。这里设计成传统中国园林的样子,却有太阳能板巧妙地融入假山景观中。远处,伦敦眼缓缓转动,泰晤士河上游船穿梭。
“苏先生喜欢这里的视野吗?”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转身,看到楚老拄着拐杖走来,不禁惊讶:“楚老?您怎么来伦敦了?”
“这么重要的日子,我怎么能缺席?”楚老微笑,“我父亲是第一批旅英华人,我在伦敦出生,后来才回中国。如今算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