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吗?”林婉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转身,看见她身着一袭融合了汉服与现代礼服元素的长裙,裙摆上绣着淡淡的云雷纹,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有些恍惚,”他老实承认,“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千百年来无数文明对话的声音。”
林婉儿微笑:“这就是雅典的魅力。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我站在卫城上哭了整整一个小时。”
“为何?”
“因为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文明长河中微小的一粒尘埃,却又承载着传递文明火种的使命。”她的眼神深远,“那种感觉,既渺小又伟大。”
颁奖典礼在卫城脚下的古剧场举行。当苏明远和林婉儿步入会场时,观众席上已经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镜头扫过,有穿着汉服的中国留学生举着小巧的五星红旗;有裹着希腊长袍的当地学者低声交谈;还有戴着云雷纹围巾的非洲代表,那围巾的纹样显然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
苏明远的心猛地一跳。曾几何时,在他生活的朝代,异域文化被视为蛮夷之物,而今却能与中华文明平等对话,相互辉映。
颁奖词念出时,苏明远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他们让千年文明走出典籍,走进生活,让古老的智慧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铠甲...”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苏明远站起身,视线不经意间与观众席上一双苍老而睿智的眼睛相遇——那是一位裹着希腊长袍的老学者,正微笑着向他点头。刹那间,苏明远仿佛看到了国子监里那位总是鼓励他“博采众长”的老祭酒。
走到台上,聚光灯刺得他微微眯起眼。他深吸一口气,闻到了地中海特有的海风气息,混合着会场鲜花的芬芳。
“感谢评委们给予这份殊荣,”他的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站在这里,我不禁想起千年前的中国学者常说的一句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台下翻译同步将他的话译成多种语言,观众席上响起认可的掌声。
“为此,我带来了一份小小礼礼物。”苏明远示意工作人员端上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套别致的餐具——一只庆朝风格的青瓷碗,里面盛着浸满希腊橄榄油的面包片。
会场响起一阵好奇的低语。
“这只青瓷碗的釉料配方,来自庆朝《陶录》的记载;而碗中的橄榄油,榨制工艺传承自古希腊。”苏明远端起碗,香气四溢,“当我们共享这道简单的食物,就在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全场:“文明传承不在于建造多么宏伟的博物馆,而在于让古老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就像这碗面包,它饱含的是两种文明的味道,却在每个人的口中化为同一份滋养。”
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热烈。苏明远看到那位希腊老学者擦拭了一下眼角,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林婉儿的展示更加互动。她拿出一条未完成的手链,上面的每颗珠子都代表一种非遗技艺——中国的云锦编织、希腊的大理石雕刻、印度的染缬工艺...
“传承不是某个人的珠链,”她邀请各国获奖者上台,共同完成这条手链,“而是全人类共同编织的文明之网。”
当最后一位代表——一位来自肯尼亚的女艺术家将代表非洲陶珠的珠子串入手链时,全场起立鼓掌。
颁奖典礼本应到此结束,但主办方突然宣布增加一个特别环节。
“请各位获奖者用母语说一句‘文明传承’。”主持人解释道,“让我们听听,不同语言如何表达这个共同的理念。”
苏明远站在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获奖者中,感到一种奇妙的联结。当听到汉语的“传”、希腊语的“διατ?ρηση”、斯瓦希里语的“utulivu”在古老的卫城上空回荡时,他忽然想起祭天台上的文明脉络图——那张描绘各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巨大图谱,曾被他认为不过是理想主义的幻想。
而今,站在人类文明的交汇处,听着不同语言表达着同一理念,他忽然明白:人类文明最美的模样,就是无数个“不同”,在时光中,谱成同一首赞歌。
仪式结束后,那位希腊老学者找到苏明远。
“你的青瓷碗让我想起祖父的陶器作坊,”老学者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他常说,每一件陶器都承载着制陶人的灵魂和文明记忆。”
苏明远恭敬地问:“您的祖父是陶艺师?”
“是的,在克里特岛上有一个小作坊,坚持用古希腊传承下来的工艺。”老学者眼中闪着光,“就像你的庆朝青瓷,我们的陶器上也有着传承数千年的纹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