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文化传承奖颁发(2/2)
二人交谈甚欢,从制陶工艺谈到文明传承的困境与希望。临走时,老学者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小陶片,上面刻着古希腊的几何纹样。
“这是我祖父的作品,陪了我七十多年,”老学者将陶片放入苏明远手中,“今天,我想把它送给你。因为文明需要守护者,更需要传递者。”
苏明远握着尚有体温的陶片,忽然眼眶发热。千年前,他离乡赴京赶考时,私塾先生也曾赠他一方砚台,说着类似的话。
夜色已深,颁奖典礼后的酒会在卫城博物馆举行。苏明远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站在一尊雅典娜雕像前沉思。
“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林婉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没有回头,仍然凝视着雕像:“想起很多事。千年之前,我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站在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接受这样的荣誉。”
林婉儿站到他身边:“你觉得老祭酒会为你骄傲吗?”
苏明远愣了一下,随即微笑:“他一定会说:‘明远啊,终于明白何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了。’”
二人都笑了起来。
“说真的,”林婉儿语气变得严肃,“你觉得我们做的这些有意义吗?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真的那么重要吗?”
苏明远转身,目光坚定:“正因为时代飞速变化,我们才更需要文化的根。没有根系的树木,即使长得再高,也经不起风雨。”他停顿一下,继续道,“我来自一个已经消失的朝代,但我带来的不是对过去的执念,而是对文明延续的思考。文明就像一条河流,它有源头,有支流,有干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
酒会结束时,主办方播放了一段特别制作的视频。画面中,世界各地的人们用不同方式传承着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师正在点茶,印度工匠在雕刻神庙雕塑,非洲部落的长者在向年轻人传授古老的谚语,而中国的孩子们正在明远书院里用毛笔书写代码...
视频最后,出现了苏明远和林婉儿在书院教学的身影,以及那句已经成为书院座右铭的话:“文明没有时差,只有对话。”
回到酒店,苏明远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被灯光照亮的卫城。他手中握着那枚古希腊陶片,另一只手里是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明远书院的弟子们发来的祝贺信息。
千年之间,时空变换,但人类对文明传承的渴望从未改变。他忽然明白,自己穿越千年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不是作为某个朝代的代言人,而是作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
夜风中,他仿佛听到了长安城的钟声与雅典卫城的风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文明赞歌。
而这首歌,还将由无数人继续传唱下去。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