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看着企划书,难掩惊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地砖本身,而是它们的拓片。”苏明远解释,“每一块地砖的磨损痕迹都是独特的,记录着不同时空的故事。我们可以为这些拓片配以短诗,让观众通过地砖的‘日记’,感受历史的足迹。”
会议室里一阵窃窃私语。这个想法太过特别,与往常的展览大相径庭。
“我觉得可以一试。”赵老师傅突然开口,“文物保护不只是修复物质本身,更是传承其中的精神。这个企划很有创意。”
有了老修复师的支持,项目得以推进。苏明远亲自带队,在故宫各个区域挑选有代表性的地砖,制作拓片。过程中,他发现太和殿前的一块地砖上有深深的凹痕,像是被什么重物长期压迫所致。
“那是皇帝御座曾经放置的位置。”赵老师傅解释道,“明朝时,太和殿曾遭雷击起火,重建时御座位置略有移动,但这块地砖保留了下来。”
苏明远抚摸着那道凹痕,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展览筹备期间,苏明远又提出了“文物对话”项目:将古代文物与现代创作并列展出,展现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最引人注目的是庆朝青花瓷与现代景德镇瓷器的对话展。苏明远特意请来两地的匠人,录制他们交流技艺的视频。在视频中,老匠人演示传统画法,年轻匠人则展示现代创新,彼此借鉴,相互启发。
“苏顾问的想法很特别。”一位年轻策展人在布展时私下对同事说,“不像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的专家,他的每个创意都扎根于实际。”
展览开幕那天,苏明远站在人群中,看着观众们低头细读地砖拓片旁的短诗,在太和殿前那块地砖的拓片前,许多人驻足良久。配诗写道:“太和殿前的砖说/我见过明成祖的诏书/也见过今天孩子的风筝线”。
一位老太太指着诗句,对身边的小孙女说:“看,历史就在我们脚下。”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认真地看着每一块地砖拓片。
让苏明远没想到的是,故宫决定让他尝试一次网络直播。
“现在博物馆都通过直播吸引年轻人,”李院长解释道,“苏顾问的气质和知识,很适合做文化普及。”
面对摄像头,苏明远起初十分不适应。但当他开始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时,那份不自在渐渐消失了。他讲庆朝工匠如何制作青花瓷,讲《千里江山图》的配色奥秘,讲故宫地砖的百年记忆。
直播意外地受欢迎,观众们被他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气质吸引。直到某次直播中,一只故宫的流浪猫突然闯入镜头,慵懒地趴在一件清代瓷枕上打盹。
工作人员正要驱赶,苏明远却摆手制止:“让它睡吧。这瓷枕本就是给人用的,如今有猫眷顾,倒也不失其本分。”
弹幕瞬间沸腾:“文物守护喵!”“猫主子临幸文物啦!”“这位老师好温柔!”
直播结束后,这只猫意外走红,被网友称为“故宫守护喵”。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次意外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故宫文物背后的故事。
“苏顾问,您的‘无科技活化’理念成功了。”李院长在总结会上说,“我们一直想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没想到最后是靠最传统的方式实现了。”
苏明远微笑不语。他想起在庆朝时,老师曾教导他:“真正的文化,不在炫目的形式,而在触动人心的内涵。”跨越千年,这句话依然适用。
傍晚,苏明远独自走在故宫即将闭馆的回廊上。夕阳西下,为古老的宫墙镀上一层金边。他停在一处偏殿前,再次蹲下身抚摸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地砖。
“你想家吗?”林婉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何时也来了故宫,站在暮色中望着他。
苏明远站起身,望向妻子:“曾经想。但现在明白了,文明无分古今,文化不论新旧。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文物的声音,历史的血脉就不会断绝。”
林婉儿走近,握住他的手:“爸妈刚才看了你的直播录屏,很是骄傲。”
苏明远微微一愣。在这个时代的父母眼中,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古怪”的女婿了。
两人并肩走出故宫,身后是六百年的宫墙,面前是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苏明远回头望了一眼暮色中的紫禁城,忽然觉得,自己或许真的在这个时代找到了位置——一个连接古今的桥梁,一个文明的传译人。
夜色渐浓,北京华灯初上。苏明远握紧妻子的手,步伐坚定地走向这个属于他也不属于他的世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