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48章 苏明远聘故宫顾问

第48章 苏明远聘故宫顾问(1/2)

    暮春的北京,柳絮如雪。苏明远站在明远书院的中庭,望着纷飞的柳絮出神。这景象让他恍惚回到了庆朝京城的那个春天,他也是这样站在自家庭院中,等待着殿试放榜的消息。

    “先生,有客到。”年轻助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苏明远转身,看见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文件夹。来人气质儒雅,却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匆忙感。

    “苏先生您好,我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姓李。”来人递上名片,苏明远接过,仍不习惯这种现代的自我介绍方式。

    李院长开门见山:“我们久闻苏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精深,特别是您对古籍修复的独到见解。故宫正在推进‘文物活化’计划,希望邀请您担任特别顾问。”

    苏明远微微一怔。三个月前,他还在为理解这个时代的电灯与自来水而苦恼,如今竟有人因他的“传统知识”而专门来访。

    李院长递过那份文件夹:“这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您可以先看看。”

    苏明远翻开文件夹,里面列着各种计划:用VR技术体验“金殿对策”、在角楼咖啡馆推出“状元及第拿铁”、数字化复原《永乐大典》...看着这些将他的时代与这个时代强行融合的企划,苏明远不禁蹙眉。

    “苏先生觉得如何?”李院长期待地问。

    苏明远合上文件夹,沉默片刻:“技术固然精妙,但文物之魂,不在炫技,而在传神。”

    李院长眼睛一亮:“愿闻其详。”

    “在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物皆有灵。”苏明远斟酌着用词,“一件古物,历经百年千年,承载的是无数人与事的气息。若要活化文物,当先学会倾听它们的声音。”

    这番话让李院长陷入沉思:“那依苏先生之见,该如何做?”

    苏明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院中那棵老槐树:“请给我时间,容我细细思量。”

    李院长离开后,苏明远独自在院中踱步。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来自过去的状元郎,要如何为这个时代的故宫建言?这问题困扰着他。

    当晚,林婉儿回家时,发现丈夫坐在书房中,面前摊着纸笔,却一字未写。

    “听说故宫来找你了?”林婉儿放下包,走到他身后,轻轻为他按摩太阳穴。

    苏明远闭目颔首:“他们希望我出任顾问,让文物‘活’起来。”

    “这是好事啊,你的知识和见解,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但他们想要的,是科技与噱头。”苏明远睁开眼,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激动,“文物不是戏子,何必浓妆艳抹,哗众取宠?”

    林婉儿笑了:“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好?”

    苏明远沉默良久,缓缓道:“我想让人们看见文物本身的故事,而不是用技术掩盖它们的本色。”

    “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林婉儿鼓励道,“别忘了,你可是庆朝的状元郎,难道还怕这些现代人不成?”

    第二天,苏明远接受了故宫的邀请,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先独自参观故宫,不带任何向导。

    于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苏明远走进了紫禁城。这不是他第一次来,但却是第一次以顾问的身份踏入这片曾经的禁地。

    雨中的故宫少了平日的喧嚣,多了几分肃穆。苏明远避开主要宫殿,沿着偏殿的回廊慢慢行走。六百年的宫墙在雨中泛着深沉的色泽,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忽然,他的脚步停住了。在一处偏殿前的广场上,他的目光被地砖吸引——那些被岁月磨损的地砖,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纹路与凹陷。

    苏明远蹲下身,手指轻轻抚过地砖表面的凹痕。这触感莫名熟悉,让他想起庆朝皇宫中那些被无数官员脚步磨平的石阶。

    “这些地砖,最老的已经有六百年历史了。”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抬头,看见一位白发老者打着伞站在不远处。

    “六百年来,无数人从这里走过——皇帝、妃嫔、大臣、太监、游客...”老者继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这地砖上留下了印记,只是很少有人低头看一眼。”

    苏明远站起身,向老者行礼:“晚辈苏明远,新任故宫顾问。”

    老者笑了:“我知道。我是故宫的老修复师,姓赵,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听说来了个特别的顾问,就想来看看。”

    两人并肩在雨中漫步,赵老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故宫的点点滴滴。苏明远静静听着,不时发问,问题都精准地指向文物背后的历史与人文。

    “现在的文物保护,太注重技术,却少了人情味。”赵老师傅叹道,“文物不只是摆在展柜里的标本,它们是活的,有呼吸的。”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明远。当晚回家后,他彻夜未眠,在书房奋笔疾书。

    一周后,苏明远向故宫提交了他的第一个企划:“地砖日记”。

    “我们要办一个地砖展览?”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