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独自站在书院最高处的露台上,远眺这座千年古都渐渐苏醒的模样。微风拂过他未束起的长发,带来夏日清晨特有的湿润气息。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他常常站在这里,试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寻找一丝熟悉感——或许是某处飞檐翘角,或许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脉轮廓。
“明远,你快来看!”林婉儿的声音从室内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苏明远转身步入室内,屏幕上正显示着《玉珏的自白》短视频的数据反馈。短短二十四小时,播放量已突破千万,转发数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更令人动容的是评论区那潮水般的支持。
“伦敦留学生在唐人街举着玉珏灯牌巡逻!”阿林指着一条最新消息,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
画面中,一群年轻面孔在异国他乡的霓虹灯下守护着文明的象征。苏明远凝视着屏幕,忽然想起自己当年赴京赶考时,在陌生城市感受到的茫然与孤独。而这些年轻人,却在距离故土万里的地方,为了一段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的历史,挺身而出。
“东京的动漫爱好者绘制了‘守护文明’系列插画。”林婉儿滑动屏幕,展示着一组精美画作。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作品,让苏明远这个穿越千年的古人也不禁为之震撼。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极科考站发来的照片——几位裹得严实的研究人员在雪地上精心踩出云雷纹图案,那巨大的图案在冰雪映衬下,宛如神迹。
“他们...为何如此?”苏明远轻声问道,难以理解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情感共鸣。
林婉儿眼中闪着泪光:“因为他们明白,我们守护的不是一块玉,而是让文明延续的信念。”
话音未落,李芳匆匆进来:“书院门口来了好多人!”
苏明远快步走到窗前,向下望去,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
上百位老匠人自发组成“护宝团”,静静地站在书院门前的广场上。他们手中捧着自家传承的技艺:景德镇的瓷瓶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苏州的缂丝细腻如画,龙泉的宝剑寒光凛凛。这是一场无声的示威,一场文明的阅兵。
苏明远急忙下楼,穿过书院回廊时,他的心忽然揪紧。这些匠人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专注的神情,都让他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往生司的老工匠将玉珏交到他手中时的模样。
“苏先生。”一位银发老匠人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只刻有云雷纹的银镯,“我们是各地的手艺人,看到您的视频,就自发来了。”
苏明远注意到老人拇指上的厚茧,那是长期握持工具留下的印记,与他记忆中往生司匠人的手如出一辙。
“当年往生司的匠人,也是这样用生命守护技艺,”老银匠声音沙哑却坚定,“现在轮到我们站出来了。”
苏明远环视这些面孔,他们眼中没有狂热,只有平静的坚定。这种眼神他太熟悉了——在那些抄写古籍的书生眼中,在那些修复文物的匠人眼中,甚至在那个暴雨之夜与他一同抢救典籍的同僚眼中,他都见过同样的光芒。
文明的火种,原来从未熄灭。它从一双粗糙的手传递到另一双手,跨越时空,绵延不绝。
“多谢诸位。”苏明远拱手行礼,行的仍是千年之前的古礼。老人们微微怔住,随后纷纷还礼——有的鞠躬,有的拱手,有的只是笨拙地点头,但每一种回应都饱含着尊重。
就在这时,苏明远的手机响起提示音。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附件只有一个——玉珏的GPS定位图。
“这是...”苏明远瞳孔微缩,立即将手机递给李芳。
李芳查看后惊讶地抬头:“定位在不断更新,发送者设置了自动追踪模式。”她顿了顿,补充道,“邮件IP经过多次跳转,但最后追踪到的区域是——往生司余党曾经活动过的地带。”
众人面面相觑,难以相信往生司的人会主动交出玉珏下落。
“他们被粉丝的真诚打动了,”李芳轻声说,仿佛怕打破某种魔法,“文化的力量,终究能穿透误解的迷雾。”
苏明远却陷入沉思。他了解往生司的那些人——或者说,了解那些痴迷长生之术的人。他们偏执而坚定,不会轻易被感动。这封邮件背后,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明远,你看这个。”林婉儿将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
那是一段模糊的视频,拍摄于某个昏暗的房间。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手持玉珏,声音经过处理:“文明不该被独占,也不该被用来追求虚妄的长生。玉珏当归还应许之地。”
苏明远反复观看这段视频,特别注意那人持玉的姿势——恭敬而谨慎,仿佛捧着易碎的梦境。这不是往生司狂热分子对待“神器”的态度,而是学者对待文物的态度。
“发邮件的人,可能是往生司内部的改革派。”苏明远推断道,“他们看到了全球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是错误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