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台上星图浮雕浮现“融”字纹路时,他摸出怀中手抄竹简——图腾竟完全契合。
发布会灯光下他颤抖着解说:“每道纹路都藏着一种濒临失传的技艺。”
台下老匠人泪流满面,年轻人手机屏幕映亮专注的脸庞。
当被问及星图中心的空白,他指尖轻触投影:“那是留给后人的传承之位……”
无人知晓,他掌心按上冰凉石台的刹那,血脉深处传来战栗回响。
故宫午后的影子被拉得又深又长,沉沉地压着御道旁那些沉默的琉璃瓦。空气里浮动着一种陈年的味道,是尘土、朽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时间的凝滞混合而成的气息。苏明远站在祭天台遗址的台基边缘,素色的棉麻长衫被风微微鼓起,又落下。他俯下身,目光沉静地锁在一块巨大的铺地石砖上,手中的放大镜缓缓移动,镜片后那双眼睛锐利得如同能穿透石层。
指尖拂过石面,触到的先是粗粝的凉意,随即是那些深深刻入石肌的纹路——古老的云雷纹,盘绕回旋,线条刚劲中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流动韵律。每一次凸起与凹陷的触碰,都像是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匣子。庆朝那卷泛黄、被无数先贤摩挲过的《祭天仪轨》典籍里,一行墨色小字倏然跳入脑海:“祭天以昭德,刻纹以传魂。” 指尖下的冰凉石纹,仿佛真的在微微搏动,带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沉甸甸的嘱托。他闭了闭眼,压下心头那阵不属于此刻的、属于庆朝状元的悸动。
“明远,这边!”考古队队长老周的声音带着惯有的粗粝,像砂纸磨过木头。他站在台基中央那片被精心清理出来的区域,手电筒的光柱像一把利剑,刺破遗址深处的幽暗,精准地落在一幅巨大的浮雕上。
苏明远直起身,走到老周身边。光柱之下,一幅繁复而庄严的星图浮雕赫然显现。以中央为原点,线条纵横交错,清晰地勾勒出二十八宿的方位,黄道线穿插其间,与《周髀算经》中的记载严丝合缝,展现着古人观星定历的惊人智慧。然而,老周布满厚茧的手指却点向星图最外围:“看这里,这些纹路……不对劲。”
确实不对劲。在那些熟悉得如同掌纹的星宿轨道之外,多了一圈极其细密、盘旋缠绕的陌生曲线。它们不像装饰,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密码,一种被精心隐藏起来的附加信息,如同古老树根盘绕在星辰图景的边缘。
“这……从没见过。”老周的声音里充满了困惑与探寻,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手电光在那些奇异的纹路上反复逡巡,试图找出解读的钥匙。
林婉儿正举着手机,小巧的屏幕亮着光,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试图将这片被岁月尘封的星图完整地记录下来。她绕着浮雕的边缘缓缓移动,镜头一寸寸扫过那些陌生而神秘的曲线。突然,她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蜇了一下,身体顿住,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明远!快,快看这里!”她的声音在空旷的遗址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颤抖。
苏明远的心跳莫名地漏跳了一拍。他快步走过去,顺着林婉儿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指方向看去。手机屏幕上,特写镜头放大了浮雕边缘的一小片区域。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曲线,在特定的组合与连接下,竟隐隐勾勒出一个古老篆体的轮廓——一个清晰无比的“融”字!
这个字如同一个无声的惊雷,在他脑海深处轰然炸响。一股强烈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战栗瞬间席卷全身,让他几乎站立不稳。他下意识地探手入怀,指尖触到贴身收藏的那卷竹简——冰凉、坚硬,带着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坚韧质感。
他几乎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急切,将竹简从怀中取出。这并非古物,是他凭记忆,用现代笔墨一笔一画,将庆朝《祭天仪轨》的残篇手抄其上。竹简被小心地展开,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直接翻到竹简的最后一页,那是他根据零碎记忆和模糊传说复原的“文明脉络图”草图,一个残缺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图腾。
目光在竹简的图腾与石台上那冰冷坚硬的浮雕“融”字纹路之间飞速移动、比对。周遭的喧嚣,老周粗重的呼吸声,林婉儿手机镜头的微光,仿佛都在这一刻被无形的力量隔绝开去。他的世界里只剩下眼前这两幅图案,一个在古老的竹片上,一个在冰冷的石头上。
线条,角度,转折处的微妙弧度……一丝一缕,毫厘不差!
竹简末页那残缺的图腾,与这祭天台上历经千年风雨的浮雕边缘纹路,竟如出一辙,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一股汹涌的、混杂着狂喜、敬畏与宿命感的巨大浪潮狠狠撞击着他的心脏,冲得他眼前阵阵发黑。他喉头滚动,试图发声,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砾摩擦:“是……是这个……”他猛地抬头,看向老周和林婉儿,眼底燃烧着一种近乎灼热的光,“文明脉络图!庆朝皇室秘传的……‘文明脉络图’!”
“什么图?”老周的眼睛瞪得溜圆,满是风霜的脸上写满了惊疑。
林婉儿也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