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 > 第565章 唐王府议政(一)

第565章 唐王府议政(一)(1/2)

    如今的唐王府还是原来的大将军府,不过匾额换成了“唐王府”三个巨大溢彩流金大字。

    正堂内,沉香木的细烟自青铜兽炉中袅袅升起,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晋位唐王后的刘昆,在此召开了麾下重臣会议。

    与会者皆为刘昆集团的核心班底,左仆射戏志才、右仆射王允、兵部尚书荀攸、户部尚书黄玄、御史大夫华歆、礼部尚书刘岱、刑部尚书卢植,以及军机处贾诩、皇甫嵩、郭嘉、许攸等人。

    他们分列两侧,人人面色肃然,屏息等待着王座上的那位开口。

    刘昆端坐于主位之上,身着一袭玄色王袍,金线绣制的蟠龙纹路在光线下若隐若现。

    历经传国玉玺的洗礼与臻至八重“叠劲”的至高境界,他周身自然流露出一股渊渟岳峙、不怒自威的上位者气度。

    他目光沉静如深潭,缓缓扫过麾下这些文武重臣。

    并未因新晋王爵而有丝毫得意,反而眉宇间凝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诸公,”刘昆沉稳有力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每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

    “孤蒙陛下错爱,百官推举,暂领唐王之位,然天下未靖,百废待兴,实非论功行赏、安享尊荣之时。”

    他稍作停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今日召诸公前来,非为虚礼,乃欲听实话,知实情,议实事。左仆射,就从朝廷这半年来的动向说起吧。”

    被率先点名的戏志才应声出列,他身形清瘦,面容因常年殚精竭虑而略显苍白。

    但一双眼睛却锐利如鹰,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

    他微微躬身,语速不疾不徐,却字字清晰:“启禀唐王。自五月王师东征,至十二月凯旋。这半年间,长安朝局大体平稳,然水下亦有暗流。”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朝中老臣如马日磾、杨彪、士孙瑞等常怀忧虑。然那日异星耀空、帝星黯淡之象,彼等亦亲眼目睹,对其冲击甚大。自大将军奉玉玺归朝,其态度颇有转变。”

    戏志才微微抬头,谨慎地观察了一下刘昆的神色。

    见其面无表情,便接着说:“马公近日称病,深居简出,府门紧闭,谢绝访客。据探,其于府中时常独坐叹息,曾对家人言‘天意渺茫,非人力可违’,似有心灰意懒之态。”

    他稍作停顿,见刘昆仍无表示,便继续汇报:“杨公则沉默寡言,其子杨修,近日活动反倒更为频繁。与清流学子交往甚密,言论间对唐王颇多揣测……至于士孙瑞,”

    戏志才声音微沉,“此人表面恭顺,然其府中时有神秘客夜访,虽极力掩饰,然我辈亦能查知,访客多来自荆州、益州方向。”

    “彼等对天象之事,私下谓之‘甚为蹊跷’,然于公开场合,绝口不提。”

    刘昆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王座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极轻微的“叩叩”声。

    这些老臣的反应,大多在他意料之中。

    天象异变的震撼,足以瓦解许多表面上的抵抗。

    但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利益牵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彻底清除。

    “此外,”戏志才补充道,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对于宫中陛下及一众内侍、宫人,臣皆已加派心腹,以护卫为名,严加监管。陛下自朝会后,愈发寡言,每日除读书习字外,便是望天发呆。”

    他抬眼迅速瞥了刘昆一眼,“董承等少数仍与之接触者,亦在其严密监视之下,暂无异常举动。百官之中,多数已认清时势,或主动靠拢,或静观其变,公然异议者,目下已近乎绝迹……”

    刘昆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户部尚书黄玄:“黄尚书,朝廷府库,乃治国根基。此次东征半年,耗粮几何?损饷几多?现今府库虚实,直言无妨。”

    黄玄面容精干、颧骨高耸,年已不惑。

    他是跟随刘昆从种花部落出来的老人,其忠诚与能力毋庸置疑,一直被刘昆倚为左膀右臂。

    他手中捧着的是一本厚厚的账簿,脸上写满了忧虑。

    黄玄深吸了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回唐王,臣……臣正欲禀报此事。”

    他翻开账簿,语速加快:“此次东征,历时半载,动用大军逾二十万,民夫更众。虽沿途州郡供应、亦有缴获,然所耗钱粮,仍如流水!”

    手指微微发抖地划过账目上的数字,“仅粮秣一项,便耗去太仓存粮近七成!军械打造、抚恤赏赐、牛马损耗……林林总总,折合五铢钱,恐不下三十万万!”

    黄玄抬头时,脸上已无血色:“唐王,恕臣直言,如今朝廷库府,尤其是长安太仓、武库,几近空虚!各州郡虽有余粮,然转运艰难,且需备荒、维持地方。”

    他的声音愈发急促,“若再兴起一场如平定淮南般规模的大战,府库……府库绝难支撑!非但如此,去岁关中小旱,并州蝗灾,皆需赈济。”

    说到此处,他几乎哽咽,“国库岁入,大半用于军资,余者维持朝廷运转已捉襟见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