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57章 再赐婚礼分拆构想(五)

第757章 再赐婚礼分拆构想(五)(1/2)

    在青岛湾建船工坊还有个额外好处:

    造船需要冶炼钢料,钢料依赖矿料,这就必然要铺设轨车运输;

    轨车一通,不仅能运矿料,还能带动周边发展。

    与此同时,功勋台的选址也提上了日程。

    朱有建看中了泰山脚下西南部的一片平原山谷,那地方夹在泰安与莱芜之间,面积广阔,东北背靠泰山,东南挨着鲁山,鲁山南部还有沂山环绕,形成了类似手环抱的地形。

    更巧的是,济水从巨野经济南流向东营,与泰山构成了传统风水里“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远处西南方的微山湖,又正好形成“前有照后有靠”的态势——

    虽说算不算帝王陵宝地不好说,但作为功勋台,气派和寓意都足够了。

    黄河治理的计划也在推进。

    如今黄河还没夺占济水河道,当年李自成掘水淹开封,导致黄河改道汝南并入淮水,还淤堵了徐州段黄河。

    眼下的方案是利用黄河故道,让河水从夏镇经临沂向东,由安东卫入海,同时断开汝南夺淮的河道,用蓄塘截流住河水。

    考虑到历代治黄都靠加高堤岸,导致黄河成了地上悬河,朱有建还决定从潼关到开封段,沿着黄河北岸连续修建蓄塘,先把河水引入蓄塘,再开挖渠道将水引向山西及河南北部——

    这既是为当地补水,也是为后续清理黄河古道做准备。

    地上悬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让黄河重新变回地面河,才能彻底解决水患。

    除了中下游的治理,黄河从前套到后套的区域,也规划了一系列蓄塘,同时计划广植耐碱耐旱的草被——

    这些草种已纳入农科的草本改良计划,核心目的就是锁住水分、固定泥沙,防止土壤流失。

    地理科与水利科专门设立了治黄研究室,多亏了大明界图还原了黄河的原始风貌,他们发现黄河上游及套内地区,从前本有许多支流,后来因过度开发才逐渐湮灭。

    研究室先从“纸上谈兵”开始,推演恢复这些支流的可行性;

    要是恢复难度太大,就退而求其次,将原支流河道改挖成蓄塘,一样能起到调水滞沙的作用。

    针对济水的保护方案也已确定: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会从地下穿过黄河以南,再与黄河并行至开封,之后向东流入山东。

    为避免济水被黄河夺道,朝廷决定在济水与黄河的汇口处,采用管廊跨河法——

    通过修建地下管廊让济水穿行,确保其河道原貌不受黄河影响。

    只要能让黄河改走夏镇向东入海,泰山南北两侧的河道就能各自得到调理:

    既不用担心黄河再夺占济水河道,济水也能继续保持通航、灌溉的功能,一举两得。

    至于运河,后续会以渡槽形式跨过与之交汇的河流,原则上保留现有河道,但漕运的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

    运河原本主要负责运粮,可将来粮食大多会产自中南司,用海船运输粮食性价比更高,运力也更强,运河的核心功能或许会慢慢转向其他用途。

    而大明重工大型工坊的动迁,有个关键前提:

    必须以轨车道床的铺设为节点。

    只有先把轨车线路通到灵山卫,确保矿料、设备能顺利运输,后续的选址、动迁工作才能真正落地。

    朱有建估摸着,最迟乾德四年,大明重工的动迁准备就能完成。

    跟着一起迁过去的,还有物理科、材料科、冶炼科等相关科室——

    毕竟重工生产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技术支撑,与之配套的研究工坊,自然也得一并挪过去,才能保证生产和研发无缝衔接。

    至于灵山卫会不会成为行都,目前还没有相关计划,但在那边修建一座行宫,他倒觉得很有必要。

    毕竟重工要迁过去,功勋台也即将开建,黄河改道的工程也在日程上,往后他去那边督查事务的次数肯定少不了,有座行宫也方便落脚。

    更重要的是,莱州府还有不少未分配的土地,兖州府泰山周边的土地也荒着,总不能一直让这些土地闲置。

    随着重工、功勋台落地,周边必然会聚集人口、发展产业,正好能带动这些荒地开发,让土地真正用起来。

    乾德二年九月初十的晨光,刚透过研究院大礼堂那扇雕着缠枝莲的木窗棂,把细碎的光斑洒在青砖地上,礼堂里早已挤得连落脚的地方都难找。

    远征军的兵士们肩并肩坐着,军装上还沾着北方草原的细尘,袖口磨出的毛边泛着白,裤脚管里似乎还裹着未抖净的沙粒——

    一看就知道新军装收起来了,还穿着几年前的旧军服,毕竟军事培训很费衣服,索性就这么穿吧。

    坐在兵士旁边的海师众人,身上带着股淡淡的咸腥味,像是刚从甲板上下来。

    看起来是学远征军,其实正好相反,海盗衣装没脸穿,海师军服舍不得穿,只能整旧衣服,领口的纽扣松了一颗,露出半截晒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