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41章 海图疑云,中南政策(三)

第741章 海图疑云,中南政策(三)(1/2)

    高宇顺顿了顿,又念起户部尚书夏元吉的功劳:

    “亏得有夏元吉大人撑着户部,精打细算节流,又想法子开源,才算让大明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

    不过说句实在的,那会儿钱袋子能真的富足,大半功劳得算在三宝太监下西洋上。”

    “您是没见户部老档里的记载。”

    高宇顺声音压得略低,像是在说什么趣闻,

    “三宝太监带着满船的大明瓷器、茶叶和丝绸,去那些海外部落换东西。

    那些土蛮哪里识得金银的贵重?

    在他们眼里,香料能驱虫、宝石能当饰品,比冷冰冰的银子金块有用多了。”

    “后来三宝太监的人就顺着他们的心思说——

    这瓷器是天上神仙用的器物,能镇宅保平安,比宝石香料金贵百倍。

    那些土蛮一听,顿时着了迷,赶紧把部落里藏着的金银都翻出来,凑齐了换瓷器。

    高宇顺说起三宝太监第一次下西洋归来的场景,语气里满是对旧档记载的惊叹:

    “圣主,您可知三宝太监头回从西洋回来时,船上压根没带什么岛民、香料,连海货都没装几筐——

    舱底压得沉沉的,全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金银!

    那会儿户部的人去清点,光银锭就堆了半座库房,金块闪得人眼晕,连永乐爷见了都忍不住赞了句‘此行值了’。”

    他又掰着手指算起来:

    “后来多次下西洋,给那些小国下敕封、设宣慰司,其实都是顺带的事,真正的要紧事,就是找金银珠宝。

    船队沿着各岛、各洲的沿海一路走,但凡听说哪个部落藏着金银,就带着瓷器、丝绸去换,几乎把能到的沿海地方都搜遍了。

    也正是靠这些从西洋运回来的黄金白银,永乐爷才有底气连着五次北征——

    要知道,每次北征光是军粮、军械就得花掉海量银子,没西洋的进项,根本撑不起来。”

    提到“下西洋糜费”的说法,高宇顺忍不住摆了摆手,语气带着点反驳的意味:

    “后来总有人说下西洋要造大船、费银子,其实都是误区!

    那些宝船自第一次下海后,就没闲着,每次回来只需要检修补漏、换换船帆,哪里用得着每次都新造?

    说白了,就是一次造船上的投入,往后几十年都能靠它赚回金银,是真正一本万利、能收益百年的好营生。”

    最后说起“薄来厚赐”的表象,高宇顺更是笑得无奈:

    “永乐到宣德那几十年,外人看着大明对南洋蕃属大方,他们送点香料、瑞兽来,大明就回赠一堆瓷器丝绸,好像是咱们亏了。

    可没人知道,那些蕃属当成宝贝的香料、瑞兽,在咱们这儿不算稀罕;

    反倒是他们随手送来的‘黄色石头’‘白色石头’——

    其实都是未经提纯的黄金、白银,才是大明最看重的硬通货!

    这么算下来,哪是咱们‘厚赐’?

    分明是咱们用寻常物件,换来了真金白银,这笔账,算得精着呢!”

    朱有建听着,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着,眼里满是赞同:

    “原来还有这么一层门道。

    这么看,永乐爷下西洋哪是‘糜费’?

    分明是有远见的‘开源’。

    只可惜后来停了航,不然靠着这海路持续换金银,再把交趾的粮盘活,大明的根基只会更稳。

    不过现在也不晚,咱们往后拓中南、通海路,也得学着这法子——

    既要抓粮食,也要抓硬通货,双管齐下,才好支撑大明走得更远。”

    朱有建手指轻轻叩着案上的《成化起居录》抄本,抬眼看向高宇顺,语气里带着几分探究:

    “朕一直没琢磨透,成化朝明明有洪武、永乐那样的底子,皇帝也算得上雄主,文治武功都不差,怎么偏偏就停下了下西洋的事,还把海文资料给烧了?”

    高宇顺张了张嘴,脸上满是困惑,半晌才躬身回道:

    “圣主,这事臣也琢磨过,可越想越糊涂。

    成化爷的本事不用多说,西厂汪直虽有争议,却也帮着稳定了朝局,按理说不该断了下西洋这等能生财的路。

    可偏偏兵部尚书刘大夏真就把海文资料烧了,这实在不合常理。”

    朱有建闻言,从案上拿起那本起居录,翻到标注着朱红记号的一页,声音沉了些:

    “朕看过起居录里的记载,刘大夏烧了资料后,成化皇帝的反应很有意思——

    ‘帝面沉,怒,拍案道:

    竖子之为也!’

    瞧这语气,分明是动了怒的。”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里多了几分疑惑:

    “可最让人意外的是,刘大夏不仅没被治罪,反倒得了三百两金子,起居录还记着‘帝勉之’——

    这又是赏又是勉励,跟先前的怒气完全对不上。

    朕实在想不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