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39章 海图疑云,中南政策(一)

第739章 海图疑云,中南政策(一)(1/2)

    乾德二年八月二十五日的御书房,窗棂外还挂着中秋未撤的绢花,案上摊着中南行的奏报,墨迹尚带着几分余温。

    朱有建刚换下朝服,一身素色常袍坐在龙椅上,指尖轻点着奏报边角,听高宇顺等人站在阶下回话——

    高宇顺捧着账本,把灭僵布道队在云南、贵州、广西的所见所闻再次细致描述。

    待高宇顺说完,一旁的林有德忽然上前一步,斟酌着开口:

    “圣主,臣有一事想禀——

    关于秦良玉总督,臣近来总想着,她年纪也大了,四川如今安稳无虞,不如让她的两个孙子出来主持军务,让秦总督歇一歇。”

    他这话一出,御书房里瞬间静了静,林有德又补了句,语气里带着几分敬重:

    “大明现在没了外战,秦总督劳苦半生,从辽东到西南,马家儿郎死在战场上的不知有多少,这份功劳,该让她享享清福了。

    再说她那两个孙子,这些年跟着她在军中历练,枪法、兵法都不差,也该挑挑担子了。”

    朱有建听着,指尖在扶手上轻轻摩挲,目光落在案头那本《秦氏军记》上——

    那是秦良玉去年呈上来的,里面记着马家三代从军的事,字里行间都是血与火。

    他沉默片刻,缓缓点头:

    “你这话说得在理,就按你说的办。”

    他抬眼看向高宇顺,语气多了几分细致,

    “之后路过四川,务必跟秦总督好好说道说道,先听听她自己的想法——

    比如马家族人日后想怎么安排,若是愿意来京师,朕给他们留着宅院;

    若是想守棱堡,就照孙守法、马进山的例子来,地方也让他们自己选,看中哪处棱堡,只要那边有空缺,就给他们拨过去。”

    说到这儿,他忽然轻笑一声,语气里带了点打趣:

    “不过朕倒不担心,秦老将军是明事理的人,不至于提什么离谱条件——

    只要别跟朕说想屯驻欧罗巴就行。”

    他摆了摆手,眼神里满是“嫌麻烦”的真切,

    “那地方离大明太远了,真要管起来,哪怕有无线电报,也无法及时应对,朕是真心懒得要。”

    高宇顺等人听着,都忍不住低笑起来,御书房里的气氛更显轻松。

    朱有建靠在龙椅上,指尖摩挲着椅边的木纹,又慢悠悠补了句:

    “朕如今也算想通了,先前总想着拓土,后来才觉得没必要。

    等将来大明的海陆空运力真能跟上,把整个亚洲拢进来也就够了,再远的地方,想想都觉得累——

    就算搞股田制让股东去管理田地,引渠、蓄塘、运输这些事,哪一样不要我们操心?”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随性:

    “现在这天下,也没什么能威胁到大明了,何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累?

    倒不如做个‘安静的昏君’,每天吃点爱吃的,睡个安稳觉,看着百姓日子过得踏实,也就够了。”

    这话听得高宇顺等人心里一暖——

    陛下看似说“昏君”,实则是不想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这份心思,比任何宏图伟业都更贴民心。

    高宇顺往前凑了半步,脸上带着难掩的兴奋,声音都比刚才亮了几分:

    “圣主这安排实在周全!

    臣倒觉得中南行省虽远,却是块宝地——

    那边好几处平原河谷,水土肥得能攥出油来,真要好好开垦,绝对能成大明的‘粮食仓库’!”

    他抬手比划着,语气里满是笃定,

    “从前说‘湖广熟,天下足’,可跟中南那河谷比起来,实在差了些,那边气候暖,水稻保守能一年三熟,收成都快赶上湖广两季的量了!

    咱们大明百姓吃了这么多年粟米,往后就能多吃些稻米,日子准能更舒心!”

    这话刚落,朱有建眼底瞬间亮了——

    高宇顺说的,恰好戳中了他心里最在意的事。

    他想起前世,有孟加拉那样的粮食产地打底,再加上袁爷爷改良的杂交水稻,十几亿人口都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读书、做工、搞研究,不用再把“活下去”当成唯一的目标。

    他指尖轻轻敲了敲案头,接住高宇顺的话道:

    “你这话倒是说到朕心坎里了。”

    朱有建语气里带了几分感慨,

    “只是人这东西,向来不容易满足。等真能吃饱喝足了,难免会抱怨些别的——

    嫌房子小、嫌衣服旧,比谁家日子过得好,比谁赚的银钱多。”

    他话锋微微一转,眼神里多了几分沉重,

    “可他们忘了天下大乱时,多少人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多少人家破人亡;

    也忘了老辈人常说的‘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如今能安安稳稳吃饱饭,能睡个踏实觉,已经是从前想都不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