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地七百二十六章 朝会依旧,南方消息(四)

地七百二十六章 朝会依旧,南方消息(四)(1/2)

    最后是断了朝堂官员的“私财”。

    以往南方官商总会给朝中大臣送些“孝敬”,如今干脆一刀切,把本该流入私人腰包的银子全归了太仓银。

    他们算准了,朝堂上不少官员都靠这“孝敬”过活,断了这笔钱,朝中定会有人先慌,到时候看朝廷还怎么一心对付南方。

    这么一番操作,崇祯十七年里,国库从未超过三百万两白银,如今仅仅是南方六省,居然已经到了四百二十万两银值,朝廷大员们都要哭了。

    就这么着,南方官商一边抱团,一边用软办法跟朝廷耗着,局势僵在了那里。

    还别说,南方官商这一套应对法子,还真见了效——

    朝堂这边左看右看,竟没找到动手的理由。

    毕竟南方该交的盐税、商税、土地税,连市舶司的关税、各地的贡品,全都是按上限交的,一分不少,漕粮也照样由漕运送进京,半点没耽误。

    至于湖广因流寇作乱粮食减产的事,南方豪商根本没当回事——

    他们早有门路,直接从吕宋进口粮食。

    那粮食价格便宜得离谱,比自己种还要划算,运回来不仅够自家消耗,还能补足漕粮的份额,半点没受影响。

    就这么一耗,竟安稳延续到了乾德二年,南方与朝廷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南方豪商私下里算账,越算越惊喜:

    不仅没因为跟朝廷僵持而亏本,反而借着吕宋便宜的进口粮,省下了不少田租和种植成本,最后竟还略有小赚。

    这下他们更有底气了,只觉得这“软抵抗”的日子,还能再撑些时候。

    南方官商见跟朝廷僵了这么久,不仅没招来兵祸,反而还赚了些银子,越发笃定了心思,连西洋人说的“如今这位皇帝已昏庸”的论调,也都暗暗认了——

    在他们看来,只要太仓收支能平衡,贡品按时送到京里,这位皇帝就不会动权杖,只会默认南方维持现状,哪还有半分整顿朝局的锐气。

    京城这边,骆思恭的心思也变了。

    他如今早跟朝堂官员拧成了一股绳,理由再实在不过:

    一来,他本就是股东之一,与朝堂大股东有共同利益;

    二来,皇帝已经许久没召见他,锦衣卫这些日子更是连半点差事都没有,闲置在一旁。

    骆思恭越想越惶恐,生怕自己失了圣心,赶紧找魏德藻商议。

    可魏德藻也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两人琢磨来琢磨去,索性干脆找了陈演、张缙彦等朝臣一起商量。

    几人合计半天,最后定下主意:

    干脆把锦衣卫彻底拉进朝堂阵营,往后跟南方官商的往来、对皇帝的动向揣测,都拧在一起办——

    既能借锦衣卫的势力稳住朝堂这边的阵脚,也能让骆思恭安下心,免得他独自惶恐生出事端。

    锦衣卫竟与朝官凑成同一阵营,这在大明几百年历史里,实在是头一遭的稀罕事。

    骆思恭本就揣着惶恐,半推半就间便彻底入了伙——

    既想借朝堂的势力稳住自己,也盼着能重新沾上权力的边。

    没过多久,锦衣卫便奉命往南方各省去打探消息。

    可等情报送回京城,朝堂官员一看,却跟东厂番子先前递上来的没两样:

    无非是南方官商把往日给朝臣的“四时孝敬”,全改成了交入太仓的税银,再无半分私相授受;

    更关键的是,那些曾给东林党、浙党、闽党、粤党撑腰的背后金主,竟彻底撂了挑子,再也不跟这些党派往来,一门心思只跟地方官府凑在一起。

    这下可把朝廷官员气坏了,牙根都疼得发痒——没

    了“孝敬”,不少人的私囊直接瘪了大半,党派没了金主支持,也成了没牙的老虎。

    可偏偏发作不得:南方官商该交的税一分没少,漕粮贡品也准时送京,实在找不出半点“抗命”的借口。

    若是无端下朝令整治,不仅自己落不着脸面,还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搞不好还要被骂“苛待地方”。

    就这么着,朝廷与南方彻底陷入了僵局:

    一方攥着钱粮软抵抗,一方握着权力却没处使,谁也奈何不了谁,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局面僵下去。

    朝会上的气氛依旧没什么变化,君臣还是大眼瞪小眼——

    乾德皇帝稳坐龙椅,脸上瞧不出半分急色,活像个稳坐钓鱼台的看客;

    底下的朝臣们却憋得难受,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一个个神色纠结。

    他们心里打得算盘精着呢:

    好不容易从皇帝手里分到些权柄,说什么也不敢丢。

    万一皇帝真有办法解决南方的僵局,往后朝堂的事恐怕就没他们什么份了,到时候真成了尸位素餐,连半点实权都摸不着,这滋味可比现在的僵局难受多了。

    可朱有建压根没琢磨着跟朝臣较劲,他反倒觉得南方各省如今这样挺好——

    不闹幺蛾子,安安静静维持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