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697章 群架事件,无线电报(五)

第697章 群架事件,无线电报(五)(1/2)

    反观无线电报,资本压根想不出怎么靠它赚钱:

    要是还按“电报局作为接发点”的模式运营,无线信号没法像铜线那样“圈定范围”,既没法控制使用者,收的费用也远比不上有线;

    可要是放开让个人、船队直接使用,又没了垄断的利润空间,连成本都收不回。

    这么一算,无线电报在资本眼里成了“不赚钱的买卖”,自然也就没人愿意花力气推进技术、投入生产,只能被晾在一边。

    在历史进程中,无线电报真正迎来蓬勃发展的契机,其实是源于战争的刚性需求。

    彼时,有线电报虽然能实现信息传递,却存在致命短板。

    它过于依赖线路,不仅信息容易被敌方截取破译,而且线路一旦遭到破坏,通讯便会瞬间中断。

    电话线亦是如此,一旦被切断,前后方的联络就会彻底瘫痪,战场上瞬息万变,这样的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作战需求。

    为了确保信息安全与稳定传输,无线电报率先引入了密码机制。

    通过巧妙改变按键的频率和时长,不同的组合能够传递出千变万化的内容,摩斯密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广泛应用。

    摩斯密码由点字符“·”和划字符“—”组成,点持续时间是传输时间测量的基本单位,划的时长为点的三倍 ,字符、字母、单词间都有特定间隔。

    例如字母“A”用“·—”表示,“B”则是“—···”。

    后来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对通讯的便捷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更便捷的无线电话开始投入使用,它摆脱了线缆束缚,让士兵在战场上能更灵活地沟通。

    待战争结束,这项原本服务于军事的技术才逐渐从战场走向民间,走进千家万户,慢慢普及开来。

    而电报的收费模式,也在时代发展中悄然发生变化。

    早期按字数、距离收费,后来随着电话的兴起,相关费用悄悄转嫁到了电话费里;

    到了智能电话时代,依靠数据连接传输信息,收取的数据费,本质上是电报、电话、数据传输等多方面费用的叠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讯技术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将目光放到当下的大明,要是能早早把无线电报研发成功,那可真是意义非凡。

    对于在外执行任务的队伍而言,这无疑是真正的“千里传讯”神器。

    以后大明疆域若向更遥远的地方拓展,不管是调兵遣将、传递紧急军情,还是及时掌握边疆动态,无线电报的重要性只会愈发凸显。

    有线电报受线路限制,铺设困难且易损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比如在边疆地区,地形复杂,铺设线缆难度极大,而无线电报只需一台设备,就能轻松跨越山川阻隔,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朱有建深知其中利害,于是把无线电报的重要性跟鲁有林细细讲了一番。

    鲁总监一听,瞬间恍然大悟,不仅立刻意识到无线电报能在各处通用的普适性,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边塞,只要有合适的设备,都能实现通讯;

    更敏锐地摸清了“增强收报信号能力”才是当下攻克无线电报技术的关键所在。

    他雷厉风行,没半分耽搁,当场就把“放大信号”立成专项课题,在研究院相关科室发布下去。

    鲁有林心里十分清楚,研究院里藏龙卧虎,汇聚着不少大匠级人才。

    这些人研究领域繁杂,从材料学、机械制造到合金铸造,各不相同,却个个在自己的领域钻研至深、技术精专。

    论当下的技术实力,远胜过还在成长的朱慈炤。

    他倒不看轻朱慈炤,反倒笃定这孩子天赋异禀,将来必能成长为“匠祖”级别的人物,只是眼下还需在一次次实验、一回回失败中积累经验,不断打磨自己。

    除此之外,鲁有林还把电池的现有研究成果一并发布到研究院各科室,特意叮嘱要请院里的材料、物理领域大才们帮忙精进——

    核心就一个明确要求:

    “小而满”。

    “小”是要缩小体积,方便随身携带;

    “满”是要保证电量充足、续航稳定。

    毕竟以后收发报机得和电池配套使用,要是电池做得跟半人高的木箱似的,又沉又占地方,携带起来太不方便,再好的通讯机器,也没法在野外、战舰这些场景派上用场。

    这么一捋,倒显出几分戏剧性的巧合来:

    要是没有朱徽媤带着那群小萝卜头在旁起哄教唆,李雷闪和朱慈炤的人吵不起来,自然也闹不出斗殴的动静,更惊动不了皇帝来工坊;

    那“铜线断了却收到信号”的意外,也就不会被朱有建捕捉到,无线电报的苗头恐怕就被埋了——

    到最后,大明恐怕只能沿着有线电报的老路子走,耗费人力财力铺电缆往远方延伸。

    可这铺电缆比铺轨车线路还难:

    陆地要绕开山川险阻,海上得固定在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