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684章 西北形势,屯驻军户(三)

第684章 西北形势,屯驻军户(三)(1/2)

    更有人凑在一起暗自嘀咕:

    统领不光决断力差,还不愿培养助手——

    这么些日子,营里大小事都攥在他自己手里,底下人想帮着分担都没机会。

    要是换个精明点的人来当统领,早把勘察地形、分析敌情的活儿分下去了,哪会像现在这样,一点小事就搞得兴师动众。

    他们不知道,朱有建早为瀚海防线定下了章程:

    要设六座卫级棱堡,南北两端各立一座,东西狭长地带再各布两座,连山地能挡风雪、冻土难攻的利弊都算得明明白白。

    旁人不清楚瀚海藏着山脉,朱有建心里却有数——

    早年他看过一部讲图瓦人的纪录片,记得那些图瓦人自认是中国人,只可惜后来蒙古独立,他们夹在蒙古与俄罗斯之间,最后不得已成了俄罗斯公民。

    也正因这份记忆,他特意把北端的棱堡定在了山脉河谷里:

    既借河谷地形挡住冰原的寒风,又能扼住进出冰原的唯一要道,守得万无一失。

    可方正化一开始没摸透这层心思,对着皇帝给的舆图翻来覆去琢磨,指尖把纸边都搓得起了毛,愁得连饭都吃不下——

    他总觉得圣皇定的位置“太偏”,离先前选的环流地带有段距离,没琢磨透河谷的好处。

    直到麾下参军拿了张细绘的草图来,照着舆图把山势起伏、河谷走向一笔笔描清楚,标出“河谷挡寒风”“扼守冰原要道”的注解,他才猛地拍了下大腿,巴掌把桌案震得响:

    “原来如此!

    圣皇这布局,真是绝了!”

    当即对着京城方向拱手躬身,心里对朱有建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怪自己先前没看透其中门道。

    其实这愁本是他自找的。

    负责搭建棱堡的建工队长柳长柱,早带着工匠们在北端山谷里立好了棱堡框架,连地基的深度、墙砖的用量都算得明明白白,西岸的选址也勘测得妥妥当当,只等他一声令下就能动工。

    方正化这番“瞎操心”,柳长柱全看在眼里,心里早憋了一肚子无语——

    可方正化是总领,比他高三个品级,他哪敢说半个“不”字?

    只能每次都点头应着“总领考虑周全”,背地里却偷偷催工匠加快准备,心里只盼着这位总领赶紧接了回京的旨意,别再在选址上纠结,耽误了工期。

    没人知道,乾德皇帝朱有建心里早布了一盘大棋——

    控制瀚海只是第一步。

    他计划里,南端的棱堡要做哈喇和林的卫堡,往后还要顺着这个点往南铺轨建堡,从瀚海南端一直到黄河北套,至少得立三十六座通轨棱堡。

    这些棱堡不只是防敌的据点,更要串起轨车线路,最后织成一个大循环:

    一头连着科尔沁草原的马场,一头接着建州、辽州的粮区,再顺着山海关牵到京城,把北疆的兵、粮、物资全通过轨车运到中枢,彻底打通北疆到京城的脉络,让整个北方防线连得像铁板一样。

    至于棱堡的防御,皇帝也早想透了——

    凭棱堡本身的坚固程度,根本不用靠传统护城河。

    先前方正化惦记的那条内流河,看着能挡敌,其实离选址太远,真打起来根本起不了作用。

    柳长柱在建工体系里,算是实打实的“优等生”,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早把选址定在了瀚山西麓十里外的平原上,那儿地势平坦开阔,能直接用桥墩跨过低矮的西麓余脉,轨车铺过去又快又顺,后期维护也方便。

    可方正化选的地方,偏偏要翻一座山脉,到时候轨车得绕着山开,要么就得凿隧道,平白增加了不知多少难度和工期,光是运输开凿的石料和工具,就是个大难题。

    柳长柱捧着两张选址图反复对比,看着方正化选的地方那复杂的地形,心里暗自叹气:

    总领这心思,真是没往实处落,只想着河道防御,却没考虑轨车交通和施工难度这些关键问题。

    柳长柱的能耐在建工里有目共睹。

    他堪舆风水学得最拔尖,看地形、定方位从不出错,那些山川走势、地脉走向在他眼里就像标好了路牌,能精准找到最适宜的地点;

    物理知识拿了优等,算桥墩承重、测棱堡结构精准得很,不管是多复杂的建筑力学问题,到他这儿都能迎刃而解;

    天文科也不差,观星定纬度的本事能帮队伍少走不少冤枉路,在野外施工时靠着星象就能确定方向,不至于迷失;

    农科虽只是良好,可水利一门却也是优等,挖渠引水的活儿交给他准稳妥,不管是干旱地区找水源,还是雨季排水防涝,他都处理得妥妥当当。

    这份能耐没白费,不用韩赞周额外推荐,乾德皇帝直接把他提拔成一等队长,职级等同于五百长——

    这在建工里,算是年轻有为的佼佼者。谁也想不到,二十八岁的柳长柱,早年在应天府时,还在钟山南麓种过三年田。

    那会儿日子苦,天灾频繁,土地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