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帮他和我现在帮你并不冲突。”
殷若拙面对这样的答案无言以对,毕竟他太熟慕容紫英现在这副样子了。
想当初,他悟了以后就是这个样子。
甚至把林青儿也给带悟了以后,他在这种状态里面就沉寂的更深了。
以至于莫一兮根本理解不了他们两个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然的话,怎么会上一刻像人,下一刻跟人沾边的事儿基本上都不干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尤其是对殷若拙,以及林青儿这种满口大道理。
还说的都是最正确道理的人。
殷若拙的表现就不多说了,挂机,纯纯的挂机。
唯一一次出手干预,就是把赵灵儿抓进了锁妖塔。
但他随后的所作所为,跟他说的想要避免未来悲剧的想法,完全就是两码事儿。
明明看到了一切,但就是用所谓的上善若水的道理,一次次的让自己袖手旁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把莫一兮这个家伙也给带到坑里去了。
可以说,殷若拙在所谓的悟道过后,到底还是不是人都是个问题。
没有开玩笑,还记得殷若拙是因为什么下山悟道吗?
“我要去拿起一些我最想要放弃的东西。”
这是他悟道之旅的开始。
说实话,他这个状态可能都比他后来悟道之后更接近上善若水的境界。
毕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故几于道,是有着三个条件的。
第一,善利万物。
第二,不争。
第三,处众人之所恶。
三个条件,依次循序渐进。
悟道之前的殷若拙,不论是为了自己也好,还是为了蜀山也罢。
不论是在山上的修行,还是山下的经历。
都还在利于“万物”的阶段,哪怕这个物只不过指的是他自己。
但他还是有着主观能动性存在的。
可悟道之后的殷若拙呢?除了不争,他还剩下什么?
可是水,从来就不是不争。
相反,水滴石穿,是争;汇流成河,是争;破堤决岸,也是争。
水不争,是不争一时之高下,而争万世之浸润。
高低无所谓,大小无所谓,只要能让我掺和一手就行。
而且殷若拙的不争已经抽象到了一种超出常人理解的地步。
或者说,他根本就从来没有不争过。
他只不过是放下,放下一切。
放下他在山下那些刻意的经历,与林青儿刻意的爱恨,以及他刻意的假装拿起。
道是什么?或者说水代表的道是什么?
是不弃涓滴细流,是随形就势,无定形却有常性。
但殷若拙从头到尾说弃就弃,至于随形就势?
你能要求一个啥都没干的人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他话说的最漂亮,但事情干的最糟糕。
可以说,这家伙是个天生的无情道种子。
真真正正的无情道,不是什么刻意的杀亲杀妻之类的无情道,也不是什么非得要感情丰富才能修行的无情道。
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爱恨情仇,众生疾苦,都不要打扰我修道。
就像殷若拙总是假装对很多事在意,但实际上最不在意的就是他了。
他明明亲眼见过蜀山弟子跟姜明的仇怨,但他就是能胡扯出什么在宏观来看,被姜明所杀弟子实际上是得福了的鬼结论。
这跟拜月教主把个体无限放大到群体,甚至放大到宇宙宏观这个角度,以证明人都是坏东西这种诡辩有什么区别?
而且注意一点,女苑这个引发那一场内乱的导火索,上了蜀山之后是特么杀了人的。
嗯,杀的是蜀山弟子。
所以,姜明只不过是单纯的见色忘义,甚至都称不上是被美色所惑。
毕竟山下的时候就违反门规,上山以后他还亲眼看到过他老婆杀人,都舍不得她老婆。
就这,居然还敢妄谈什么妖不妖?
我靠,大哥,杀的是你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师兄师弟啊。
别说他是个妖怪了,他就是个人都得死。
色是少年第一关,此关不过,任他高才绝学,都无受用 。
老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至于像眼睁睁看着巫后这个他深爱过(刻意深爱过)的女人,莫一兮这个后来叫了几十年的师弟。
一个走到众叛亲离,背着骂名直到死。
一个走到父女相残,以致于女儿弑父,还特么是刚相认不久。
这种小事儿,都算不上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