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
黄昏的余晖渐暗,演练结束后,李二郎让人给士兵们分发 “御寒毯”—— 用羊毛编织而成,夜间巡逻时裹在身上,能抵御边境的寒气。“接下来几天可能会降温,大家要注意保暖,” 李二郎说,“边境防御不能出任何差错,咱们守好这里,秋收的农户们才能安心干活。”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围坐在沙盘旁,复盘当日的冶铁监控、秋收互助与联防调整情况。“辽军冶铁规模已摸清,三座炼炉,每日取三车矿石,工匠二十人,按这个规模,每月能打造三十副铠甲、五十杆长枪,”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冶铁坊,“已安排牧民在矿场外围放牧监控,移动哨卡也已增设,确保能及时掌握辽军动向。”
王晏之补充秋收进展:“六州秋收区已收割两成,互助模式效果显着,老弱农户的收割进度赶上了普通农户,预计八日能完成全部秋收,比计划提前两日,” 他顿了顿,“已调运三万石粟米作为‘互助奖励粮’,秋收结束后,给参与互助的农户每户奖励两斗,鼓励大家继续互助。”
范仲淹点头,从怀中掏出张三送来的 “水质分析报告”:“张三检测了冶铁坊的废水,里面硫磺含量高,说明辽军在用‘硫化炼铁法’,这种方法打造的兵器硬度高,但耗时久,短期内不会有大量兵器投入使用,” 他看着众人,“咱们既要警惕辽军动向,又不能影响秋收,要做到‘产防两不误’,让燕云既能丰收,又能安稳。”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黑山城的冶铁坊,铁锤声再次响起,坊外的移动哨卡,斥候已开始新一天的监控;蓟州的秋收区,农户们已起床准备,耶律娜组正推着牛车,去帮陈老栓组晾晒麦粒;居庸关的联防营地,士兵们已整理好装备,准备开始夜间巡逻后的首次日间巡逻。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荣。冶铁坊的监控为边境防御提供了关键情报,秋收区的互助让丰收进度不断加快,联防队的巡逻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秋天,也是治理成果不断深化的季节。在虚构的人物群像中,汉契百姓携手丰收、共护边境,共同为燕云的稳定与繁荣努力,这正是大宋北疆长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这场冶铁探情、秋收互助与联防强化,是燕云治理从 “秋收启动” 向 “产防协同” 的关键一步。它将军备监控、农业生产、边境防御紧密结合,形成了 “探情知敌、互助提效、联防固边” 的完整体系。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云已迈入 “生产与防御协同发展” 的新阶段,成为大宋北疆一颗璀璨的明珠,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