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发预警信号!” 周峰压低声音,身旁的周明立刻摸出荧光箭,搭在信号弩上,朝着居庸关方向发射。淡绿色的箭身划破晨雾,在空中留下一道残影,半个时辰内,这道信号就能传到李二郎手中。周峰则快速在《监控日志》上记录:“寅时一刻,黑山城增派护卫至二十骑,粮车五辆,偏离常规运粮规模,疑似异常调动。”
晨雾中,辽军骑兵已驱粮车踏上运粮通道。周峰让队员们继续隐蔽,自己则悄悄跟在后方,观察粮车动向 —— 粮车行进速度比往日慢,车轮压过路面的痕迹更深,“粮车比平时重,” 他判断,“可能装的不只是粮草,或许有武器或其他物资。” 待粮车走远,他立刻放飞信鸽,补充情报:“粮车负重异常,行进缓慢,护卫警惕性高,建议加强沿线哨卡戒备。”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时,居庸关的联防队已完成集结。李二郎握着周峰传来的情报,对身旁的哈桑与耶律帖木儿说:“按边境应急响应预案,哈桑带百骑沿运粮通道侦查,确认粮车所载物资;耶律帖木儿带牧民加固沿线临时哨卡,增设绊马索;我留五百人守关,防止辽军声东击西。”
哈桑的骑兵队在辰时抵达运粮通道中段,远远看到辽军粮车正停在河边休整。他让人下马隐蔽,自己则换上契丹牧民的羊皮袄,假装放羊靠近。“车上装的是铁件!” 他看清粮车缝隙中露出的铁器反光,立刻退回队伍,“不是粮草,是打造武器的铁料,辽军可能在囤积军备。”
午间的日头正烈,蓟州的 “农具分发总点” 已排起长队。张三带着工匠们将最后一批改良割麦刀、脱粒木枷搬到牛车,木柄上的桐油还泛着光泽 —— 经过五日赶制,五千把割麦刀、两千副木枷已全部完成,将通过二十辆牛车分往燕云六州的秋收区,确保每户农户都能领到至少一套改良农具。
“陈老栓,蓟州城东三亩地,领割麦刀一把、木枷一副,签字画押!” 分发吏周仓拿着名册,核对农户信息。陈老栓接过割麦刀,手指抚过弧形刀刃的锯齿纹,又试着挥了挥:“比我那把旧刀轻多了,这木枷的麻绳也结实,今年秋收肯定快!” 他在名册上按上红手印,小心翼翼地将农具绑在牛车上,生怕磕碰到刀刃。
契丹农户耶律娜带着部落十人来领农具,她特意多领了两把割麦刀:“部落里的周阿婆年纪大了,儿子在联防队,我帮她多领一套,顺便帮她收割。” 张三闻言,让人在名册上标注 “代领周阿婆农具一套”,又额外多给了她一包 “磨刀石粉”:“这粉磨刀刃更锋利,秋收时多磨几次,刀不容易钝。”
午间的阳光晒得地面发烫,最后一辆牛车也已装满。张三让人在每辆牛车旁挂 “农具使用手册”,手册用汉契双语书写,画着改良农具的使用示意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参考。“路上要小心,别让农具受潮,” 张三对车夫叮嘱,“到了秋收区,要先教农户们用,确保大家都会用了再离开。”
黄昏的风带着成熟谷物的香气,漫过蓟州最大的晚粟种植区。范仲淹站在田埂中央,身后是三百名汉契农户,手中的改良农具在夕阳下泛着暖光 —— 经过三日准备,改良农具已全域分发到位,防雨棚、储粮窖全部就绪,今日将举行秋收开镰仪式,正式开启燕云光复后的首次大规模秋收。
“祭谷!” 范仲淹高声宣布,两名农户捧着装满新麦种的陶碗上前,将种子撒在田埂四周,象征 “敬奉土地,祈求丰收”。仪式结束,他将一把改良割麦刀递给陈老栓与耶律娜:“你们是汉契农户的代表,今日由你们共同开镰!”
陈老栓与耶律娜并肩弯腰,弧形刀刃同时切入麦秆,“唰” 的一声,两束金黄的麦秆应声倒地。黄昏的余晖中,农户们迅速分散到田间,收割组的年轻人挥舞着改良割麦刀,麦秆成束倒下;脱粒组的农户抬着木枷,在田边搭起临时脱粒点;捡穗组的妇女与老人跟在身后,将散落的麦穗一一捡起,竹筐很快就沉甸甸的。
归降的耶律石负责用扬谷扇车处理首批脱粒的麦粒。风扇转动的嗡嗡声中,瘪麦粒与杂草被吹到一侧,饱满的金黄麦粒落在竹席上,堆成小小的山丘。“范大人,您看这麦粒多饱满!” 他捧着麦粒上前,夕阳的光洒在麦粒上,像是撒了一层碎金。范仲淹接过麦粒,放在手心掂量:“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这些麦粒要先存入储备窖,留一部分做明年的种子。”
夜幕降临时,首批收割的五十亩晚粟已完成脱粒与晾晒,共收获麦粒一百二十五石,远超预期的一百石。王阿福拿着账本,兴奋地向范仲淹汇报:“改良农具太管用了,收割效率比预演时还快一成,按这个速度,十日内就能完成全部秋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