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轮到长孙信迷惑了,
“什么?”
杨元嗣这才放心下来,看来这家伙不是穿过来的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为什么会对自己如此上心?
没有道理啊……
长孙信也不明白杨元嗣为什么会突然问这一句。
他酝酿的情绪险着被打断,继续说道:“现在完颜阿骨打已经是风中残烛,以后这天下就是大王你的了。”
杨元嗣到现在都觉得这个家伙莫名其妙,毕竟两人相隔万里。
有谁会去关注一个万里之外的人呢?
除非……
“你会相面吗?”
杨元嗣问道。
“这个确实不会,我只信自己,不相信天命。”
长孙信老实回答。
“王爷你不用猜疑了,我跟你说实话吧。”
长孙信的实话却实实在在让杨元嗣震惊不已。
杨元嗣作为金国使节出使汴梁的时候,恰好长孙信也在汴梁。
他们家族在汴梁也有产业,做的买卖也不小。
长孙信还能搭上蔡京的关系,也算是手眼通天。
他见识过了杨元嗣的箭术,惊为天人。
本来一个武夫就算再厉害,也入不了长孙信的法眼。
只是后来他家族的生意都做到了京东东路,一路上都是杨元嗣的传说。
从平定梁山到剿灭方腊,一直到收复燕云。
杨元做嗣的每一件事,长孙信都仔细作了分析。
他甚至亲自去了一趟登州,还见过了赵纬纶。
长孙信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想成为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人。
但是现实是,不光诸葛亮是几千年出一个。
刘备也不是经常有的啊。
大宋那边就不用说了,蔡京高俅之流才能占据高位。
长孙信这个出身,除非自宫去宫里做个太监。
否则亲近徽宗的机会实在是不太多。
辽国面临着自保都难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前途。
本来长孙信的最优目标是金国,但是他发现了金国存在一个各方面都比他厉害的多的人物。
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另辟蹊径了。
长孙信在家里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现在最需要诸葛亮的,只有杨元嗣。
他想要实现自己梦想,杨元嗣和登州军才是最合适的合作对象。
锦上添花的事许多人会去做,但是雪中送炭才能更加体现自己的价值。
长孙信听说了辽国的西南诏讨被杀了个对穿,颇为惊讶。
不论是黑罕还是卓鲁都没有这个本事,据说一个大宋来的年轻人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联系到杨元嗣和达旦部的关系,长孙信敏锐的感觉到这个人很可能是杨元嗣。
如果杨元嗣已经将丰州掌握在手中,下一步肯定会关心西京金人和辽国的情况。
所以就在这里遇上了杨元嗣。
杨元嗣现在最感兴趣的是他怎么能够让察合台对他唯命是从。
长孙信笑道:“只要能够帮察合台抢到牧场,让他叫我义父都行!”
察合台原本只有三千多人,没法跟任何一个大部落争抢牧场。
他的部众虽然勇猛,不过也是穿着那些破的掉渣的皮甲。
长孙信母亲出身于鞑靼部落,跟察合台还有远亲关系。
两个人从小就相识,长孙信的智谋和察合台的武力正好互补。
长孙信确定这天下肯定有变,这次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机会。
西京城外遍地都是长孙家的农庄,里面藏着精锐的铠甲武器。
长孙信的异母弟弟长孙长虹有万夫不当之勇,手底下也有两千多精锐勇猛的骑兵。
本来长孙信的谋划是等着金军围了西城,他们家族开门放金军入城。
这样至少可以保持住整个家族的地位。
他们的野心很大,想着金国会将西京和大同府交给长孙家管理。
凭着长孙信的智谋,未必不能在金国搞一个宰相的职位。
哪里知道金国还有一个比长孙信更聪明的人,完颜阿骨打也看破了他的心思。
那时候金军正处于全盛时期,三战三胜,将天祚帝的军力完全压缩到了西京城里。
完颜阿骨打想着长孙家能够投降最好,不投降也影响不了大势。
哪知道这是他对辽战争中最大的决策失误。
俗话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长孙信虽然没有能力能够帮助天祚帝绝地翻盘,
但是给金军制造麻烦,帮助天祚帝多坚持一段时间的能力是有的。
金军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他们出征基本上从来不带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