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贺兰学堂举办了首次文化交流会。此时的学堂早已装扮一新,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窗户上贴着孩子们剪的窗花,有中原的福字,也有波斯的玫瑰图案。学堂的正厅里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上贴着中原书法,“宁静致远”“天道酬勤”等字样苍劲有力;桌上摆着波斯诗歌的手稿,字迹娟秀;还有孩子们用两种文字写下的祝福卡片,有的写着“愿中原和波斯永远友好”,有的画着笑脸和玫瑰,充满了童真。
交流会当天,波斯学者们现场教大家跳波斯的旋转舞。哈桑穿着华丽的波斯长袍,随着音乐转动身体,长袍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引得村民们阵阵喝彩。不少村民也跟着学起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格外认真,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中原老师则带着大家写福字、剪窗花,李默握着毛笔,在红纸上写下大大的“福”字,递给身边的阿米娜,阿米娜小心翼翼地接过,脸上满是欢喜,还学着中原人的样子,将福字倒贴在自家门上,寓意“福到”。
就在大家热闹互动时,波斯王子派来的使者突然到访。使者穿着精致的波斯服饰,身后跟着两名随从,手里捧着一只锦盒。看到学堂里热闹的场景,使者不禁感叹道:“贺兰村真是把两地文化融到了骨子里,这样的景象,在别处可不多见。”他打开锦盒,取出一封王子的亲笔信,递给瑾潼和李默。信中说,波斯王室打算在都城举办一场“丝绸之路文化展”,邀请贺兰村参展,展示琉璃制品、玫瑰制品以及孩子们的文化作品,以此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
瑾潼和李默看完信后,心中满是激动。这不仅是对贺兰村的认可,更是推动中原与波斯文化交流的好机会。他们立刻着手准备参展的物品,村民们也纷纷主动帮忙:阿青带着学堂里的小伙伴们,收集了玫瑰园里的各色玫瑰花瓣,用胶水将花瓣拼贴成波斯缠枝纹图案,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花瓣画;琉璃坊的工匠们精心挑选了最精美的琉璃制品,有青釉缠枝纹瓶、山水琉璃碗,还有新研发的几何图案琉璃盘,每一件都包装得格外精致;阿米娜则和几位波斯家眷一起,找来丝绸和丝线,缝制了带有中原梅花刺绣的波斯挂毯,挂毯上的梅花栩栩如生,与波斯纹样相得益彰。
次年春天,万物复苏,贺兰山脚下的草芽冒出了嫩绿的尖儿,玫瑰园里的玫瑰也开始抽枝发芽。瑾潼和李默带着精心准备的参展物品,踏上了前往波斯的旅程。经过半个多月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波斯都城。文化展在都城的宫殿广场举行,广场上搭建了许多展台,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展品琳琅满目,有西域的地毯、印度的丝绸、大食的香料,而贺兰村的展台则格外引人注目。
展台上,中原的青釉琉璃瓶上绘着波斯缠枝纹,阳光透过琉璃,将图案映在地面上,色彩斑斓;波斯挂毯上绣着中原的梅花,丝线细腻,做工精巧;玫瑰露装在透明的琉璃瓶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孩子们的花瓣画和祝福卡片更是摆放在展台中央,稚嫩的笔触和真诚的话语,让参观者们纷纷驻足观看。
波斯国王也来到了展厅,当他看到孩子们用两种文字写下的祝福卡片时,不禁拿起一张,仔细端详着,笑着说道:“贺兰村做的,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它不仅是商品互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交融的纽带。”国王还特意邀请瑾潼和李默参加宫廷宴会,在宴会上,他们向国王介绍了贺兰村的发展历程,国王听后十分赞赏,承诺会继续支持贺兰村与波斯的交流合作。
文化展结束后,瑾潼和李默受邀参观波斯的琉璃工坊。波斯琉璃工坊规模宏大,工匠们穿着统一的服饰,正在忙碌地制作琉璃制品。他们看到一位老匠人用吹管制作琉璃器皿,老匠人将烧得通红的琉璃料粘在吹管一端,然后含着吹管轻轻吹气,同时用手不断塑形,不一会儿,一只晶莹剔透的琉璃杯就成型了。瑾潼和李默看得入了迷,连忙拿出纸笔记录下制作过程。波斯匠人也对贺兰村融合两地工艺的做法十分感兴趣,双方约定今后定期交流技艺,互派工匠学习,共同研发新的琉璃产品。
回到贺兰村后,瑾潼和李默第一时间将在波斯的见闻分享给村民们和工匠们。工匠们结合波斯的吹制工艺,开始尝试制作更轻薄、更通透的琉璃饰品。他们将琉璃料烧得更软,用吹管吹制出小巧的琉璃花、琉璃珠,再经过精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