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固化的思维。
匠人们的讨论热烈了起来,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问题。
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试验,去摸索。
“格物,格物,就是要去钻研事物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对他们说,
“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失败,都要仔细记录下来。
用了什么材料,尺寸是多少,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把这些都记下来,画成图样,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新人来了,也能快速上手。”
我强调着标准化和流程记录的重要性。
这对于习惯了口传心授、依赖经验的古代工匠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但却是实现技术积累和大规模生产的基石。
接着,我走向了叮当作响的锻造区。
几座简易的冶铁炉正冒着烟,几个赤膊的汉子轮流拉着巨大的风箱,炉火熊熊,将铁矿石熔化。
旁边的铁匠则挥舞着铁锤,将烧红的铁块反复捶打,火星四溅。
这里的条件比江东的工坊差了不少,炉子是临时砌的,风箱效率也不高。
产出的生铁杂质较多,需要反复锻打才能成器,费时费力。
“主公,这边的铁矿石品相一般,含硫较高,炼出来的铁性脆,要造兵器铠甲,得多费不少功夫。”
负责冶炼的匠头苦着脸说道。
我走到一座冶铁炉前,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
我不是专业的冶金工程师,但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懂的。
“温度,关键是提高炉温,让铁矿石熔化得更彻底,杂质更容易分离。”
“可这风箱已经拉到头了……”匠头无奈道。
“风箱不够,能不能想想别的办法?比如,多加几个风箱?或者……利用水力?”
我指了指不远处流过的一条小溪。
“水力?”匠人们又愣住了。
“对,水力。”
我解释道,
“造一个水车,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让它转动起来。
再通过曲轴连杆之类的装置,把水车的圆周运动,变成风箱的往复运动。
这样一来,不就能持续不断地鼓风了吗?而且力量更大,更稳定。”
水力鼓风,这在后世是常见的技术,但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开创性的想法。
匠人们听得目瞪口呆,仿佛在听天方夜谭。
“这……能行吗?”有人小声嘀咕。
“为什么不行?”我反问,
“水能推动船,能转动磨盘,为什么不能带动风箱?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设计这个传动的机关。
老周,这件事你牵头,找几个擅长木工和机关的匠人,好好琢磨琢磨。
先造个小模型试试看。
就算一时半会儿造不出带动风箱的水车,能造出水力驱动的碓米、磨面的器具,也能大大节省人力,不是吗?”
我又指着炉体:
“炉壁的材料能不能改进?
用更耐火的土混合碎瓷片或者石英砂试试?
炉膛的形状能不能优化一下,让热量更集中?
出铁口和排渣口的设计能不能更合理?”
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工匠们开始围绕着这些“巧思点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辩。
虽然他们可能无法立刻实现所有构想,但重要的是,我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
离开工坊时,天色已近黄昏。
虽然这里依旧简陋,但我能感受到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活力。
不再是单纯的埋头苦干,而是多了一份思考、一份探索、一份对“更好”的追求。
我知道,这些点滴的改进,或许在短期内无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技术的进步,往往就是从这些看似微小的“巧思”开始积累的。
只要坚持下去,记录、总结、改进、再记录、再总结、再改进……
假以时日,这小小的工坊,定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需要尽快将江东的那些核心技术人才和设备转移过来。
他们是点燃这把技术之火的关键火种。
我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格物工坊的炉火已经重燃,而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巧思点滴”,正汇聚成一股潜流,为汉中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变革的力量。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