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695章 工坊改进,巧思点滴

第695章 工坊改进,巧思点滴(1/2)

    在初步稳定了汉中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并理顺了繁杂的行政事务后,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位于南郑城郊、略显简陋却寄托着我长远希望的地方——格物工坊。

    距离上次视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推行新政、平定叛乱、处理政务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

    但我深知,想要真正改变这个时代,想要拥有碾压对手的实力,

    “格物致知,科技兴邦”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持之以恒投入的战略核心。

    再次踏入工坊区域,熟悉的热浪和噪音便扑面而来。

    与上次相比,这里的规模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由几处征用或临时搭建的棚屋组成,但秩序明显好了许多。

    各类材料堆放得更加规整,各区域的分工也更加明确。

    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锤炼声、木材锯割声,以及……略显单调的纺车嗡鸣声。

    负责工坊日常管理的,依然是那位从江东带来的老成持重的匠头老周。

    他身边多了几个面孔,

    有的是收编的降兵中略懂手艺的,

    有的是本地招募来的学徒,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一丝敬畏。

    看到我到来,老周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几个主要的匠人迎了上来。

    “主公!”老周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但眉宇间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愁绪。

    “老周,近来辛苦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工坊运转如何?可有遇到什么难处?”

    老周搓了搓手,叹了口气:

    “回主公,托您的福,基本的运转还算顺畅。

    只是……人手还是太紧缺,尤其是熟练的匠人。

    咱们从江东带来的骨干太少,很多精密的活计,本地的学徒一时半会儿还顶不上来。

    另外,这边的铁料、木料品质也参差不齐,要造出上好的器物,颇费功夫。”

    我点了点头,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和优质资源,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困难是暂时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我安慰道,

    “今天我来,就是想看看,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还能在哪些地方再想想办法,改进改进。”

    我的目光首先落在了纺织区域。

    几名妇人正坐在简陋的纺车前,费力地摇着纺轮,将粗糙的麻线或棉线缠绕在锭子上。

    效率低下,产出的线也粗细不均。

    军队和新政都需要大量的布匹,无论是军服、旗帜还是普通民用,纺织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

    我走到一架纺车前,仔细观察着它的结构。

    这是最常见的手摇单锭纺车。

    我脑中闪过一些后世关于纺织机械的模糊记忆碎片

    ——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那些对于现在来说过于复杂,但一些简单的改进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老周,你看,”我指着纺车,“这锭子一次只能纺一根线,能不能想办法,让它一次能带动更多的锭子?”

    老周和旁边一位负责纺织的老妇人都愣了一下,面露难色:

    “主公,这……这一个轮子带动一个锭子,已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了。

    要带动更多锭子,这人力怕是跟不上,线也容易断……”

    “人力不够,可以想想别的办法嘛。”

    我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划起来,

    “你看,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大的轮子,通过一些齿轮或者皮带的传动,

    让一个轮子的转动,能够同时驱动三五个,甚至七八个锭子一起转动?

    这样一来,一个人操作,效率就能提高好几倍。”

    我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描述着多锭纺纱机的基本原理。

    虽然我记不清精确的图纸,但核心的思路

    ——动力传递、多锭联动

    ——还是清晰的。

    老周和几个匠人围拢过来,看着我画的简易草图,眉头紧锁,开始低声讨论起来。

    “这……似乎有点意思……”

    “齿轮传动……倒是可行,只是这精密度要求怕是不低……”

    “皮带?用什么做?牛皮吗?韧性够不够?”

    看到他们开始思考,我心中暗喜。

    “精密度不够,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比如先尝试驱动三个锭子。

    材料可以多试试,牛皮、麻绳,甚至处理过的竹篾,都可以探索。

    关键是这个思路,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老祖宗的法子框住了。”

    我又补充道:

    “纺出的线粗细不均,容易断裂,是不是可以在前面的梳理环节再下点功夫?

    比如用更细密的梳子?或者尝试不同的润滑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