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至于如此捉襟见肘?
她那冰雪聪明的才智,信手拈来的文采,定能将这些政令道理,写得既典雅又易懂,深入人心。
那些科普知识、通俗故事,在她笔下,定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她不仅能写,更能深刻理解我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
将其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接受的语言……
也不知她和老吴他们,在江东是否安好?
算算时间,糜贞的信应该快到了,希望一切顺利,他们能早日启程……
甩开这片刻的思绪,我看向徐庶和文林,语气坚定:“困难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对文林道:
“文老不必过谦。
你先尽力去做,我会让府中略通文墨之人协助你。
至于文采,初期不必强求华丽,清晰、准确、通俗是第一要务。
故事可以先从搜集民间传说开始,选择积极向上的进行简单整理。
往后,我会逐步建立专门的编撰队伍。”
然后我转向徐庶:
“元直,印刷之事,要多想办法。
阎圃等叛逆之家,抄没了不少家产,其中应有纸张、笔墨等物,可调拨一部分给邸报使用。
另外,城中可有擅长雕刻的工匠?
无论是木雕还是石刻,都可招募来,尝试改进雕版印刷。
我有一些……嗯……想法,或许可以提升些许效率,稍后与你详谈。”
我脑中闪过活字印刷的雏形,但眼下条件还不成熟,
只能先从优化现有雕版技术入手,比如流水线作业,标准化字模大小等等。
“人手方面,”我补充道,
“张贴和宣讲邸报,可以发动那些刚刚获得田产、对新政充满感激的士兵,
以及一些脑子灵活、愿意为官府效力的年轻人。
让他们深入乡里,为不识字的百姓诵读、讲解。
这既是宣传,也是一种变相的识字教育。”
徐庶目光一闪,抚掌道:
“主公此法甚妙!发动受益者宣传新政,事半功倍!属下这便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日,负责邸报的小小官署变得异常忙碌。
在徐庶的统筹下,人手得到了补充,抄没来的纸墨也运抵了仓库。
文林老当益壮,带着几个识字的年轻人,开始按照我的要求,重新编排邸报的内容。
我抽空去看了几次,亲自审阅稿件,对一些过于生硬的措辞进行修改,力求通俗易懂。
我还特意找来几个略懂雕刻的匠人,和徐庶一起,尝试改进雕版工艺,虽然进展缓慢,但终究是开始了。
数日后,第一期扩版后的《汉中邸报》终于面世了。
篇幅比之前大了不少,内容也丰富了许多。
除了最新的几条安民告示和太守府令,还刊登了第一批获得授田士兵的名单和简短事迹,
介绍了简单的沤肥方法,提醒大家注意饮水卫生,
甚至还有一篇改编自《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邸报张贴出去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告示栏前围观的百姓比以往多了数倍。
识字的人高声朗读,不识字的人侧耳倾听。
“快看!王二狗的名字上报了!他真的分到地了!”有人惊喜地喊道。
“这里说,喝生水容易拉肚子?真的假的?”
“这个沤肥的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回去试试!”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
虽然仍有疑虑和不解,但邸报传递出的信息,无疑是积极的、具体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那些曾经被谣言搅得惶恐不安的心,开始被新的信息所填充,
对太守府的疑虑和恐惧,也开始被好奇和一丝期望所取代。
我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
文化的建设,思想的改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扩版后的邸报,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虽然只能激起小小的涟漪,
但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终有一天,能够改变整个湖泊的流向。
声入万家,道传千里。
这,便是我以文“化”成的第一步。
前路漫漫,但我已经看到了那一点,足以燎原的——星光。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