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队乘坐全维度探索舰返回星穹全维度体系时,全维度文明的代表们在全维度共生核心区的空港举行了盛大送别仪式 —— 无数 “全维度能量烟花” 在空间中绽放,形成 “幽默共生图腾”;不同全维度体系的文明生物通过全维度意识共鸣,传递着祝福与不舍,欢笑的能量波在全维度空间中久久回荡。
经过十天的航行,探索舰顺利返回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凌辰立即组织全维度共生联盟的核心成员,召开 “全维度技术落地与共生推进会议”。会议明确了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在 150 个全维度体系中推广全维度本源重构技术与全维度调和场技术;二是解决低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难题;三是构建 “全维度共生网络接入节点”,实现星穹全维度体系与全维度空间的无缝连接。
技术推广工作率先在高维度体系中展开。绿森团队联合超研团队,在 “星环全维度体系”“雾隐全维度体系” 等技术先进的体系中,搭建全维度调和场与全维度熵增转化仪。仅用十五天,星环全维度体系的能量传输效率就从 98% 提升至 99.9%,全维度熵增转化仪对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稳定在 99.8%,完全达到预期效果。“高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已完成 80%,剩余体系将在一个月内收尾,” 绿森向凌辰报告,“但低维度体系的适配遇到了瓶颈 —— 部分体系的能量基础设施无法承载全维度技术的高维度能量需求,强行部署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能量网络崩溃。”
凌辰当即带领星宇、星瑶、超研前往 “星尘低维体系” 实地勘查。该体系的维度层级仅为 256 层,能量节点仍采用传统的 “单维度传输结构”,与全维度调和场的 层维度需求相差甚远。当技术团队尝试在该体系部署全维度熵增转化仪时,设备启动瞬间就因能量过载触发保护机制,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的能量网络最大只能承受 512 层维度的能量波动,全维度技术的维度需求超出了我们的承载极限,” 星尘低维体系的代表无奈地说,“若要升级基础设施,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这期间我们可能面临熵增威胁。”
超研结合全维度文明的技术经验,提出 “维度降维适配方案”:“全维度先民曾为低维度体系设计过‘降维适配模块’,可将全维度技术的维度层级从 层降至低维度体系能承载的范围,同时保留核心功能。但这种模块需要‘低维本源碎片’作为核心原料,而碎片仅能从低维度体系的能量核心中提取,提取过程需精准控制能量波动,避免损伤体系的能量根基。”
星宇则提出了更高效的思路:“我们无需完全依赖低维本源碎片,可在降维适配模块中加入‘全维度本源因子模拟单元’—— 通过模拟全维度本源因子的低维度特性,与低维度体系的能量形成‘共生适配’,既降低维度需求,又不影响技术核心功能。这种方案能将模块的研发周期从三年缩短至三个月,且无需破坏低维度体系的能量核心。”
这个想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凌辰当即下令,由星宇牵头组建 “低维度适配研发小组”,联合绿森、星瑶、超研及 5 个低维度体系的技术专家,尽快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小组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搭建 “低维度适配实验室”,展开紧张的技术攻关。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 “全维度本源因子的低维度模拟精度”。星宇团队从全维度本源核心碎片中提取因子特征,通过 “低维度模拟算法” 将其转化为低维度能量形态,但模拟出的因子活性仅能维持小时,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超研提出 “低维能量稳定方案”:在模拟单元中加入 “低维能量缓冲层”,用低维度体系的本源能量为模拟因子提供持续支撑,延长活性至 365 天。
“低维能量缓冲层能与模拟因子形成‘能量循环’,既保证模拟精度,又延长活性,” 超研调整模块参数,“我们已将模拟因子的活性维持时间提升至一年,接下来只需优化模块的维度适配范围,就能满足不同低维度体系的需求。”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调试,“低维度降维适配模块” 终于研发成功。模块呈圆柱形,表面布满 “维度调节纹路”,能根据低维度体系的维度层级,自动将全维度技术的维度需求降至 256 层 - 512 层。当模块与全维度熵增转化仪结合,在星尘低维体系部署时,设备顺利启动,对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达 99.2%,完全满足该体系的需求。“低维度适配模块已通过个低维度体系的测试,平均适配成功率达 98.5%,” 星宇向凌辰报告,“我们已启动模块的量产工作,每天可生产台,预计两个月内完成所有低维度体系的技术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