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411章 赦囚解民困

第411章 赦囚解民困(1/2)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头上,偶尔能听到窗外的鸟叫声。

    长安城里的槐花簌簌落了满地。太极宫延英殿内,李治批完最后一道折子,揉着发酸的脖颈看向窗外。

    自从去年舅舅长孙无忌主持修订完《永徽律》,案头的文书倒是少了些,可桩桩件件都是棘手的事。

    “陛下,鸿胪寺卿奏报,新罗遣使求见。”

    近侍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打断了李治的思绪。

    李治微微皱眉,他的目光从案头的密报上移开,看向近侍。

    那封密报上详细记载了新丰地区的情况,百姓们因为赋税过重和官府征走大半农具而聚众闹事,春耕也因此耽误了农时。

    “知道了。”

    李治应了一声,声音平静,但心中却涌起一股忧虑。

    他知道赋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也明白百姓的生活不易。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件事情,恐怕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李治深吸一口气,决定先处理新罗使者的事情。

    毕竟外交事务也不容忽视,他需要保持与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

    “传新罗使者觐见。”李治面沉似水,语气沉稳地吩咐道。

    同时,他微微抬手,示意身旁的近侍将那份密报收好。

    新丰离长安不过百里之遥,然而就在这咫尺之间,竟然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乱子,这让李治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虑。

    李治登基至今已有四年,虽然他一直努力继承父亲唐太宗的贞观遗风,但各地仍然不时传出民怨之声。

    这些声音如同一根根细刺,刺痛着他的内心。

    他缓缓地揉了揉眉心,试图缓解一下那逐渐紧绷的神经。

    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向近侍,开口问道:

    “明日是什么日子?”

    近侍赶忙躬身回答道:“回陛下,明日是甲辰日。”

    李治心中微微一动,他想起按照祖制,甲辰日乃是宜赦的黄道吉日。

    而新丰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恐怕会引发更大的乱子。

    他稍作沉思,然后唤来中书舍人,吩咐道:

    “拟一道诏书,明日赦免新丰的囚犯,所有的刑罚一概免除。

    另外,再传话给户部,让他们迅速调拨三百石粮食前往新丰,以解燃眉之急。

    至于春耕所需的农具,也从太府寺调拨过去。”

    中书舍人听后,略微迟疑了一下,面露难色地说道:

    “圣人,赦免囚犯确实是合乎时宜的举措,然而这调拨粮食和农具……恐怕会开创一个先例啊。万一其他地方也纷纷效仿,那该如何是好呢?”

    李治面色凝重地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坚定地说道:

    “无论如何,新丰的百姓都是我大唐的子民,我们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决然和责任感,仿佛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定。

    诏书很快就被拟好,上面的文字严谨而庄重。李治亲自拿起玉玺,用力地盖在了诏书上,那鲜艳的红色印记仿佛代表着他的决心和承诺。

    然而,李治似乎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他略微沉思了一下,然后补充:

    “再加上一条,让雍州刺史亲自前往新丰宣旨,务必要将朕的旨意传达给每一个百姓,并妥善安抚好他们。”

    第二日清晨,一队人马出了长安城,直奔新丰而去。

    领头的正是雍州刺史,怀里揣着那份赦免诏书。

    一路上,他心里直打鼓——虽说赦免囚犯不是什么大事,可连着粮食农具一起发,这在本朝还是头一回。

    新丰县衙前,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听说长安来了大官,连被关在牢里的犯人家属也来了不少。

    雍州刺史站在县衙台阶上,展开诏书高声宣读。

    当听到“赦免新丰囚犯,一应刑责俱免\"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刺史,我儿子冤枉啊!他不过是说了几句气话...”

    一位老妇人挤到前面,拉着刺史的袖子直哭。

    刺史扶起老太太,他安抚着:

    \"老妈妈放心,诏书里说了,不论什么罪名,统统赦免。\"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新丰。牢门打开的那一刻,囚犯们不敢置信地看着外面的天光。

    有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有人对着长安的方向磕头不止。一个年轻的农夫抹着眼泪说:

    “早知道朝廷没忘了咱们,当初就不该跟着瞎起哄。”

    与此同时,太府寺的官员带着农具和粮食也到了。

    农具按户分发,粮食则存在官仓,按人头按月发放。

    雍州刺史特意召集了乡里的耆老,叮嘱道:

    “陛下体恤百姓,你们也要安分守己,好好耕种。往后有难处,尽管报给官府,莫要再闹事。”

    回到长安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