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379章 韩瑗任黄门侍郎

第379章 韩瑗任黄门侍郎(1/2)

    永徽三年四月,长安城的槐花落了满地都是。

    此时,兵部侍郎韩瑗奉旨来到宣政殿前,他抬头看着檐上的铃铛出神。

    太监总管张瑜从殿内走出来,他招呼韩瑗:

    “韩侍郎,圣人召见,快跟咱家进来。”

    韩瑗整理一下幞头,跟着张瑜进入宣政殿内。

    阳光透过云母屏风,在李治的龙袍上织出细碎的光斑。

    他注意到天子眼下青黑,案头堆着的奏疏比上个月又高了几分,他朝着李治行插手礼:“臣韩瑗拜见圣人。”

    李治抬起头看着韩瑗:“平身,免礼吧。”

    韩瑗一脸疑惑:“不知道,圣人急召臣来,是有何要紧之事?”

    李治整理完面前的奏折,伸了伸懒腰,语气有些疲惫:

    “韩卿家,朕欲要将你晋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你意下如何?”

    韩瑗一听见李治的话,他有些不敢自己的耳朵,他想拒绝李治,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李治挑眉:

    \"朕记得你在岭南时,曾整顿二十七个军屯,让粮草损耗从三成降到一成。如此治事之才,何谓资历浅?\"

    他指了指案头的《贞观政要》:

    \"当年房玄龄拜相时,也不过三十余岁。\"

    韩瑗无法推辞,只得跪地谢恩。

    退出殿外时,他撞见中书令柳奭,后者正与侍中宇文节低语,见他出来,两人立刻住口,目光像刀子般扫过他的官服。

    韩瑗装作未见,抬手拂去肩头槐花,却在袖中摸到妻子塞的平安符 用他旧战袍改的,针脚里还缠着几根白发。 第二日卯时,韩瑗便到了政事堂。

    案头堆着的第一份文书,是西突厥使者请求互市的奏疏。

    他翻开宇文节批注的 \"准奏\" 二字,忽然想起赵孝祖战报里写的 \"蛮人持唐刀劫掠商队\" 那些刀,怕是从互市流入的。

    \"这是吏部新拟的考课名单。\"

    户部侍郎递来一卷文书,语气里带着试探。

    韩瑗扫过名单,发现柳奭的外甥赫然在 \"优等\" 之列,而岭南那位实心办事的县尉却被评了 \"中下\"。

    他拿起朱笔,在 \"优等\" 二字上重重画了个叉,墨点溅在袖口,像朵新开的红梅。

    消息传到柳府时,柳奭正在教李忠读《孝经》。

    他也是十分高兴的,李忠一脸懵逼的看着自己这位,名义上的舅舅;“阿舅,您为什么生气?”

    李忠怯生生开口,案上的《孝经》恰好翻开在 “谏争章”,字迹被阳光晒得发白。

    “不是动怒。”

    柳奭放缓语气,伸手替少年整理歪斜的幞头:

    “是想到朝堂之上,总有些不知变通的人,误了陛下的大事。”

    他指尖摩挲着戒尺上的 “忠” 字 那是太宗皇帝所赐,此刻却烫得掌心发麻。

    管家在旁低声:“家主,要不要让夫人……”

    话未说完,已被柳奭挥手打断。

    韩瑗回到府中时,夫人正在廊下晒书。

    她指着一本《贞观政要》上的霉斑,絮絮说道:

    “岭南湿气重,这样的好书糟蹋了多可惜。

    ” 韩瑗望着书页间魏征的批语,忽然想起今早政事堂的争执。

    宇文节说他 “像牛一样倔脾气”,而他回敬的 “尸位素餐” 四字,至今还在殿梁间回荡。

    “夫人可还记得李崇?”

    他接过书册,指尖划过 “民为邦本” 四字:

    “当年在岭南,他带着百姓筑堤,险些被洪水冲走。

    如今考课被评中下,这让边疆的官吏怎么想?”

    夫人叹着气替他摘下官帽,触到他鬓角新添的白发:

    “听说柳家的人在吏部闹了半日,你……”

    “闹就闹吧。”

    韩瑗解下腰间鱼符,搁在案头发出清脆声响:

    “陛下要的是治世能臣,不是结党营私的蛀虫。”

    他望向窗外的槐树,新抽的枝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极了岭南的椰林。

    那里的百姓或许不知道考课名单,但他们记得哪个官爷给他们修过水渠,哪个官爷把军粮扣进了自己的粮仓。

    是夜,韩瑗在政事堂挑灯重审考课。

    烛火忽明忽暗,映得名单上的朱批忽红忽黑。

    他在李崇的名字旁批注 “政绩卓然,应升上等”,笔尖划破纸张,露出背面柳昱的简历

    那上面写着 “荫补入仕”,墨迹新鲜得能蹭脏手指。

    五更天时,韩瑗靠在椅背上打了个盹。

    恍惚间,他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