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787

大明锦衣卫787(12/13)

ot;宋先生,咱们终于不用拿命换钱了!\"

    宋应星看着工人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想起了这一个月来的艰辛。改造期间,他们日夜赶工,饿了就啃一口冷硬的窝头,困了就靠在机器旁打个盹。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滤网材料,他和工匠们试验了十几种材质;为了优化通风管道的布局,他在寒风中反复测量风向和气压。但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工坊的一角,还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宋应星在这里继续钻研,试图进一步完善炼银工艺。他的案头,摆着一本厚厚的《天工开物》手稿,新增的章节里,详细记载了改良后的炼银术。他特意用朱砂标注出胭脂虫胶的危害,在旁边写下警示:\"财者,民之膏血也。取之无道,必遭天谴。凡我后人,切切谨记!\"

    消息很快传遍了晋商圈子。那些曾经使用毒胶牟取暴利的商人,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学习。宋应星毫不藏私,将技术倾囊相授。他知道,只有让整个行业都摒弃这种害人的手段,才能真正还矿工们一片净土。

    三个月后,周边的银矿纷纷效仿林家银矿进行改造。吕梁山脉的天空,终于摆脱了绯色毒雾的笼罩,重新恢复了湛蓝。工人们戴着特制的防护面罩,在安全的环境中劳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多年后,当人们翻开《天工开物》,读到关于银矿冶炼的章节时,不仅能学到先进的技术,更能看到一个关于良知与正义的故事。宋应星的名字,也随着这本书流芳百世。而那曾经笼罩在吕梁山脉的绯色毒雾,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只留下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时刻警醒着世人: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触碰,唯有坚守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共生。

    每逢清明,矿工们都会来到矿场旁的小山坡,祭奠那些在毒雾中逝去的亲人。山坡上,宋应星亲手栽种的松柏郁郁葱葱,树下的石碑上,刻着所有遇难者的名字。微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在歌颂着正义与善良的永恒力量。

    绯雾长铭

    万历四十年,江南春雨如丝。苏州城最负盛名的藏书楼\"墨香阁\"内,十六岁的徐元朗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的《天工开物》。当指尖划过\"五金篇\"中关于银矿冶炼的记载时,少年突然屏住了呼吸——书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胭脂虫标本,边缘泛着诡异的暗红,与文字中描述的\"绯色毒雾\"遥相呼应。

    \"先生,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吗?\"徐元朗转头望向正在整理典籍的老掌柜。窗外的雨幕中,隐约传来冶铁工坊的叮当声。

    老掌柜推了推老花镜,目光落在书页上用朱砂批注的\"氰化氢剧毒\"四字:\"崇祯年间的事了。那时吕梁山脉的天空,整日被毒雾染成血色......\"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一、绯雾迷局

    崇祯九年深秋,江西分宜的枫叶红得滴血。宋应星在自家小院里反复研读《天工开物》初稿,案头摆着来自山西的银锭样本。这些银锭表面光洁如镜,却在磁针下诡异地偏移。当书童阿福带来晋商撤资的最后通牒时,宋应星的目光突然停留在《考工记》中\"金有六齐\"的记载上。

    \"铅与锡的熔点差异......\"他猛地起身,撞倒了身后的药臼。三日后,分馏釜在土灶上烧得通红。当第一块纯净的银锭诞生时,阿福兴奋地跳了起来,宋应星却在锭面发现了蛛网状的红斑——与晋商送来的所有银锭如出一辙。

    二、毒雾真相

    吕梁山脉的寒风中,宋应星混在矿工队伍里潜入林家银矿。猩红的雾霭从烟囱翻涌而出,工人们面色青灰,咳嗽时指缝间渗出暗红血沫。老矿工王老汉偷偷告诉他:\"掌柜的让往烟囱刷胭脂虫胶,说能盖住毒烟......\"

    深夜的客栈里,当宋应星将胶状物与汞蒸汽混合加热时,暗红色液体诡异地变成紫色,散发出浓烈的杏仁味。他连夜疾书:\"胭脂虫胶与汞蒸汽结合生成汞红素,遇光分解出氰化氢!\"然而,还未等他将消息送出,便被黑衣人掳走。

    三、暗室博弈

    密室中,晋商林耀祖把玩着银锭冷笑道:\"宋先生若肯在书中美言,黄金万两、名垂青史皆可予你。\"宋应星撞翻案几,砚台里的朱砂墨汁泼洒在地,与绯色雾霭同样刺目:\"我的书是写给天下百姓看的!\"

    千钧一发之际,阿福带着矿工们举着火把杀来。王老汉的孙子高举着染血的试验记录:\"宋先生说这是毒计!\"愤怒的人群包围了银矿,当宋应星站在高处举起分馏釜图纸时,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正刺破绯色雾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