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像九兵卫在敌舰上浴血奋战。他的和泉守兼定刀光闪烁,每一次挥砍都带走一名倭寇的性命。然而,倭寇的数量众多,且不断有增援赶来。他一边战斗,一边寻找着敌舰的核心光学装置。终于,他在船舱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水晶球,周围环绕着十二面小铜镜,正是十二色分光术的核心所在。
“就是现在!”宗像九兵卫大喝一声,从怀中掏出破碎的黑曜石镜片。他凭借着精湛的镜匠技艺,将镜片碎片准确地嵌入水晶球的特定位置。奇迹发生了,水晶球发出一阵耀眼的光芒,原本运转的十二色分光术出现了明显的紊乱。
沈璇玑立刻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在心眼中,紊乱的光频如同突然被打乱节奏的乐曲,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她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迅速调整光学装置。三百面水晶棱镜在齿轮的带动下飞速旋转,十二色光谱在空中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一道与倭寇光阵相对抗的光盾。
朱载堉也加快了拨动琴弦的速度,琴弦震动的频率与沈璇玑调整后的光频完美契合。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光盾的力量越来越强,逐渐抵挡住了倭寇的攻击。然而,倭寇镜师首领并不甘心失败,他疯狂地操控着镜面,加大了光阵的威力。
海面上,双方的光阵激烈碰撞,爆发出耀眼的光芒和震耳欲聋的声响。海水被高温煮沸,不断翻滚着白色的泡沫。宗像九兵卫的敢死队伤亡惨重,但他们依然死死守住敌舰的关键位置,不让倭寇有机会修复光学装置。
沈璇玑的额头布满了汗珠,她的精神高度集中,几乎达到了极限。在心眼中,她看到了倭寇光阵的核心所在——那是一个隐藏在光阵深处的神秘图腾,散发着邪恶而强大的力量。她知道,只要摧毁这个图腾,就能彻底破解十二色分光术。
“朱兄,助我一臂之力!”沈璇玑大喊一声。朱载堉立刻会意,他将所有琴弦同时拨动,发出一声震人心魄的巨响。这震动通过光学装置传递到光盾上,光盾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朝着倭寇光阵的核心冲去。
在激烈的能量碰撞中,沈璇玑的心眼清晰地看到那个神秘图腾开始出现裂痕。随着光盾的不断冲击,图腾最终轰然破碎。十二色分光术的光阵失去了核心支撑,瞬间土崩瓦解,无数光刃消散在空中,化作点点星光。
倭寇舰队陷入了混乱,明军见状,立刻发起了总攻。沈璇玑、朱载堉和宗像九兵卫等人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凭借着智慧、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破解了倭寇的阴谋,守护了登州港的安宁。
当战斗的硝烟渐渐散去,黎明的曙光染红了海面。沈璇玑站在观星台上,望着远处漂浮的倭寇战船残骸,心中感慨万千。手中的三棱镜依然折射着清晨的阳光,虽然布满裂痕,但\"Lux Veritatis\"的刻痕却愈发清晰,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光与暗较量的艰辛与胜利的来之不易。而她也明白,这只是开始,隐雾岛的秘密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去揭开 。
秘库迷踪
咸腥的海风裹挟着铁锈味灌进敌舰底舱,宗像九兵卫贴在长满青苔的铜壁上,听着头顶传来的厮杀声逐渐远去。他攥紧怀中的黑曜石镜片残片,锋利的边缘割破掌心,却让他愈发清醒——作为对马岛最年轻的镜师,明倭混血的身份曾是他背负的枷锁,此刻却成了深入敌营的伪装。
舱室深处传来齿轮转动的嗡鸣,宗像九兵卫屏住呼吸,顺着通风口爬进一间密室。幽蓝的磷火在墙角摇曳,照亮墙上密密麻麻的海东青图腾。中央石台上,半卷泛着金光的典籍正在缓缓翻动,正是失传已久的《永乐大典》天工卷。而在典籍下方,一幅巨大的青铜浮雕赫然呈现:隐雾岛的轮廓中央,矗立着一座由十二面巨型铜镜组成的光学装置,镜面间缠绕着锁链,锁链末端坠着四枚发光的信物。
“利玛窦的三棱镜、宗像家的黑曜石镜......”宗像九兵卫瞳孔骤缩。他想起父亲临终前塞给自己的家传凹镜,想起沈璇玑手中那面刻着“Lux Veritatis”的三棱镜,还有朱载堉视为性命的律管。而第四枚信物旁,刻着湖州镜坊的标记——那里早已化作赵氏镜匠用生命铸成的警示铜碑。
密室突然震颤起来,宗像九兵卫迅速将破碎的镜片凑到眼前。作为镜师的本能让他注意到,墙面图腾的鹰眼处暗藏细小的凹槽,恰好能嵌入镜片残片。当他将镜片卡入的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浮雕泛起微光,无数细密的光纹从镜片延伸而出,在空中交织成三维星图。
“原来如此!”他倒吸一口冷气。星图中央,隐雾岛的位置正对应着北斗七星的“天权星”投影点,而十二面铜镜的角度,竟与二十八宿的运行轨迹完全吻合。更可怕的是,随着星图旋转,他看到了倭寇的终极计划——在端午阴阳交汇之时,利用十二色分光术引动天雷,强行打开传说中藏有上古光学秘术的“天工秘库”。
头顶突然传来重物坠地的声响,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