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 第1051章 楚历艰难成书 上

第1051章 楚历艰难成书 上(2/2)

来对相关的测量单位和工具进行了统一,如少府的器具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耗费十五年之功,老太史终于编撰出第一版楚历,只是十五年后的楚国比起十五年前扩大了一倍,第一版楚历在原来的楚国版图还是比较好用的,但在新领地上却有些失准。

    楚王章二十八年冬,老太史病倒,在弥留之际,他将铭叫到榻前,嘱咐道:“修历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勿因困难而止步,勿因费时而焦躁。天地运行,自有其道,我等只需静心观察,细心计算,必得天道真谛。”

    楚王章二十八年春,老太史去世后,其长子太史铭正式接过其父亲的衣钵,这一次,在熊章的建议下,监测点位和监测范围直接拉满。

    由太史铭亲自带队,北上至北戎草原设立观测点,那里是诸夏势力范围的北疆,气候寒冷,人烟稀少。

    北戎人的首领起初对这群“诸夏之人”充满戒备,太史铭以丝绸、铜器和盐巴为礼,耐心解释来意:“观天象,定农时,共享太平。”

    他还帮助戎人根据星象判断牧草生长和牲畜繁殖的时机,逐渐赢得了信任。

    草原上的观测异常艰苦。

    北地多风,表竿难以立稳;冬天气温极低,圭尺都会因冷缩而变形,太史铭和助手们不得不反复试验,最终以铜柱代替竹木为表,深埋入地,四周以石砌固,才解决了表竿稳定性问题。

    在完成北疆的测量之后,太史铭就回到襄郢,统筹各地观测数据的汇总和比对。

    他发现不同地区的测量结果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节气,南北影长也相差悬殊,这使他意识到,单一都城的观测已不足以制定适用于全楚国的历法。

    如此过了数年,修历工程进入第二阶段。

    在熊章的大力支持下,太史府在燕国及孤竹朝鲜之地、东齐即墨、晋国晋阳和邯郸、秦国关中和陇右、西羌高原、百越百濮等地增设了三十六个观测点。

    每个观测点都配备经过严格校准的表竿和圭尺,并由专门训练的观测员常年记录数据。

    这项工程耗资巨大。

    据《楚史·天文志》记载,仅楚王章十五年至二十年间,每年拨付太史府的修历经费就相当于楚国全年赋税的十二分之一。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