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立刻见好就收。
朱厚照能当天子,那是因为他老子就是天子。
而杨廷和能成为站在人臣顶峰的那个,完全是因为他击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才走到了这个位置。
裴元之所以胆敢自不量力的跑来游说这么一个强人,那是因为他深信,自己给出的方案,是对杨廷和有利的。
他现在还清晰的记着,当初用“以税银去淮安炒货”的谋划游说韩千户的时候,尽管韩千户立刻就识破了其中的谎言,甚至还在裴元找宋春娘跑来串供的时候当场揭破了此事,但韩千户最后,仍然选择接受裴元的谋划。
原因就在于,韩千户认为无论裴元的动机如何,但起码给出的方案是有价值的。
韩千户看重的是这个有价值的方案,以及可以带来的利益。
至于裴元本人的图谋,以及他的那些小手段……,嗯?那算什么?
正是因为裴元经历过这么一遭,所以对这些自负绝顶聪明敌人,有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反正别管我什么动机,也不用理会我到底是不是真要对付边宪,只要这个方案对杨廷和有利,杨廷和就有很大几率会采纳。
这种顶级的政治动物,已经是纯粹的利益动物。
裴元那不合时宜的话,没有被杨廷和驳斥,就代表着已经成功了大半。
裴元放松之余,脑海中已经琢磨着等会儿要怎么应付朱厚照了。
他脑海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是现在鼓动朱厚照的时机不太对。
见裴元不说话了,倒是杨廷和主动给出了点善意,“陛下那里,你就说诸臣已经早有定论。真要是山东出了解决不了的麻烦,那时候再讨论御驾亲征的事情不迟。”
裴元闻言松了口气,杨廷和这话虽然是推脱之言,但比起冷冰冰的拒绝,也算是给朱厚照有个交代了。
杨廷和能给出这样的让步,应该也是考虑到朝廷的部署十分周密,朱厚照后续介入的空间已经不大了,没必要把君臣关系弄得太僵。
满朝文武在面对“御史团遇袭案”这件挑战统治秩序的事情时,态度十分严肃。
只从一件事就能看到端倪。
这次朝廷带去护卫查案人员的兵马,并没有动用距离山东最近也最方便调动的天津三卫。
而是从北直隶以及河南省调的兵,原因就是天津三卫受到山东按察副使的长臂管辖,万一真有什么勾连,有失控的风险。
朝廷基本上已经从最坏的角度,做出了防范。
如果再以大量的山东人加入调查的队伍,瓦解当地豪强抱团对抗的可能,这件事几乎就掀不起什么风浪。
说不定在不能抱团互保的情况下,还会有人争先恐后的向朝廷表示忠诚,帮着寻找那些乱贼。
之后,杨廷和就离了中和殿回了文渊阁,这会儿阁中正好无人,只有一个叫做的符诚的中书舍人。
杨廷和以指节在自己桌上“咚咚咚”的敲了几下。
符诚看了杨廷和一眼,连忙放下手中的笔墨,去门口掀起帘子瞧了一眼。
见外面无人,只有远处的亲军值守,这才进来,低声向杨廷和询问道,“阁老,可有什么吩咐?”
杨廷和慢慢道,“你去查一下,本次恩科上榜的山东进士有哪些,他们的家世如何,又有什么根基背景,尽快给我拿来用。”
那符诚闻言,立刻道,“阁老稍候,我这便让人去搜集他们的情报。”
杨廷和抬头瞥了符诚一眼,沉声道,“你自己去做,要快,要保密。”
符诚这才意识到事情不一般,立刻告退,去亲自办理此事。
裴元等杨廷和走了,这才寻到一个门外值守的宦官,让他帮着去通报,自己要求见天子。
裴元有些忐忑的告诉朱厚照,事情没办成,但也不算完全没办成。
当听到杨廷和那几乎没有的让步,朱厚照脸上出现了明显的失望。
说实话,他对裴元还是心中有些期待的。
毕竟之前的时候,裴元总是能拿出很多有用的东西,也能屡次说服自己。
但是看裴元今天的表现,好像不大行啊。
不但没有在太和殿说服自己,而且也没有在中和殿说服杨廷和。
好在,朱厚照也知道杨廷和的逆天强度,并未有太过失望。但他还是鄙夷地看了裴元一眼,口中说道,“我就知道你不行,早知道我自己去了。”
裴元除了内心“你踏马”几句,考虑到自己后续的计划,也没有把话说死。
他趁着朱厚照把自己赶走之前,连忙又道,“卑职虽然没有说动杨阁老,但是也有了点不成熟的想法,或许能帮着陛下实现心中所想。”
朱厚照稍微来了点兴趣,“说来听听。”
裴元道,“还不成熟,臣还要想两天。”
朱厚照期待的眼神又转为鄙夷,随即兴趣缺缺的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