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五百五十一章 刘伊妃的上下两千年

第五百五十一章 刘伊妃的上下两千年(4/7)

    “他不可能去厌恶某个民族群体,准确说应当是更喜欢什么,用他跟问界的P和编剧人员开会时的指示来讲——”

    “他的核心关切在于过度沉溺于单一历史叙事所导致的文化偏食。”

    “他认为,荧幕上对清代后宫权谋的反复渲染和帝王的过度美化,不仅窄化了公众对中华文明宏大多元性的认知,也忽视了其他历史时期更为璀璨的文化精神内核,况且对于海外传播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伊妃笑道:“郑导,这个话题我最有发言权,我10岁到美国的时候,歧视我的不仅有西方孩子还有韩国孩子,他们给我们这些好欺负的华人移民统一的蔑称就是‘清国佬’。”

    “有段时间我恨不得把头发剪得越短越好,因为他们经常嘲笑我的辫子,说那是清国佬被西方奴役的象征。”

    “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人就是留着辫子、戴着斗笠、佝偻着腰的形象,而清宫剧恰恰强化了这种偏见。”

    郑小龙听得面沉似水,这部《甄嬛传》背后的推手,不乏京圈里的诸多旗人和文艺界前辈以及各民族协会,在今天刘伊妃点出这些来自路宽的观点之前,他并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和消失的华艺一样,他们这些人的格局和视角,也就到能不能再内地大火、赚钱的地步了,哪里回去思考对周边的日韩、西方的海外的影响呢?

    内地首富的话叫他这位老导演隐隐有些汗颜,国家和人民用一百多年的扯下的辫子,他们这帮文艺工作者竟然还争先恐后地要戴上去……

    郑小龙不是旗人,远没有什么旗人滤镜,只不过从应达开始到华艺、王硕以及京圈这么多的旗人,这些年的耳濡目染,叫他看不到这些文化格局的狭隘。

    也是屁股决定脑袋。

    “我们有先秦的百家争鸣,大汉的雄浑气度,盛唐的开放包容,明朝的科技进步,也有两宋的风雅与市民活力。”

    “路导讲的是对的,从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讲,清宫剧的泛滥会让海外观众误以为中国只有清朝这一段历史值得拍,甚至以为中国人至今仍活在那样的制度下。”

    “我们应该展示的文化题材是开放、包容、辉煌,不是封闭、奴性、愚昧。”

    刘伊妃顺着他的话往下讲:“郑导,你肯定是知道《文化产业振兴法》的,包括去年的《电影促进法》,就顶层设计而言,国家现在把文化产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路宽今年看完阅兵回来尤为激动,国力强盛,文化部分也要跟上,可以说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就是未来的主旋律,您也是时候从藩篱和枭臼里跳出来了。”

    话题越谈越深,刘伊妃完全是“扯虎皮拉大旗”,把平日里听路老板开会、和她闲聊交流的心得一股脑地拿出来转述给郑小龙听。

    耳濡目染之下,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阐发。

    两口子在家也不是都忙着翻云覆雨,撕衣服、玩逗猫棒啥的,小刘虽然才解禁不久、对恩恩爱爱的痴迷程度较之前有所上升,但她性格里的文青女本色,还是更愿意跟丈夫有些深入的精神交流。

    一般都在事后。

    但这些来自两世为人的穿越者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预判、憧憬,在土著郑小龙耳朵里听来,就有如洪钟大吕了。

    文化产业百花齐放不假,但总体上的潮流是靠谁来引领?

    换句话说,怎么确定未来最赚钱和人气最高、最符合时代潮流的题材和路线?

    一看庙堂,二观江湖。

    庙堂就是类似《文化产业振兴法》、《电影促进法》的各类行业指导文化,中影和总局等内容输出单位的导向;

    江湖当然是各路资本和影视公司,特别是问界这样在电视台、院线、在线票务、互联网都有极大声量的顶级文化资本。

    不然老郑怎么会对这位路老板“可能会对辫子戏下手”感到忧惧呢?

    他要是卯足了劲搞辫子戏和娱乐圈的旗人势力,是真的能掀起一股腥风血雨的!

    当然,老文化圈的旗人们也不是吃素的,真的闹得太凶,到老领导那里去告他一个鼓动歧视也是很致命的。

    这种锅,路老板再是万亿富豪都扛不起,也容易被西方人做文章。

    一念至此,熟悉这帮京圈、旗圈能量的郑小龙,不由得在自己做出“北平是否和平解放”的决定之前,暗暗地给刘伊妃提个醒——

    更是给她背后的丈夫卖个好。

    这相当于傅作义在1949年北平围城时,一面和我军秘密谈判,一面仍维持着自己国党华北剿总司令的表象。

    谁又不想进步呢?

    即便他老郑是京圈旗圈这艘旧船的几位老船长之一,但对方是踏马的航空母舰啊!

    郑小龙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汤在喉间滚了三滚才缓缓开口:“伊妃啊,路导的格局我佩服。但有些事还真的急不来。”

    他话锋一转,压根不像是警示,而是当着赵莎等人的面“自豪”地介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