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后世2014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主持人还在揶揄“这是一年一度的电影圈的人们和电视圈的鼠辈们共处一室的机会。”
郑小龙不动声色道:“现在女性市场的消费力量很强,各家影视公司也都在做面对女性观众的影视作品,你看像乐视文化的《宫》,我们的《甄嬛传》,还有问界的几部历史题材的P改编都是如此。”
他循循善诱道:“伊妃对我们这部《甄嬛传》感不感兴趣?甄嬛这个角色其实很符合你的要求的。角色跨度大,情感层次丰富——”
“甄嬛从初入宫的清纯少女,到经历宫廷斗争后的成熟权谋者,再到最终看破红尘的悲情人物,需要演员精准把握不同阶段的气质转变,国内适龄演员里,我想你是最适合的。”
来了!
小刘心下一顿,看着好似“求贤如渴”的郑小龙,了然这是跟赵莎一般无二的试探又来了。
他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刘伊妃斟酌道:“多谢抬爱,不过我再早也得明年才能出来工作了,一是时间上协调不开,二嘛……”
郑小龙的心猛得提紧,仍旧保持着微笑的面色,只是被“一不做、二不休”的小刘来了一记釜底抽薪的狠招——
“郑导有没有考虑过放弃清宫剧,其实问界还是有很多好P的,各个朝代都有,我在怀孕和坐月子的时候就拿它们打发时间呢?”
“说不定还是有合作的机会的。”
“啊?这……”老郑和赵莎一齐傻眼,我踏马是京圈的不假,可你也不能把我当做傅作义啊!
郑小龙八十年代的起势,是大院子弟的背景加上北平电影艺术中心的职位迭加。
在那个还由王硕、马未都、海盐、刘振云、莫言等人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掌握“编剧中心制”的娱乐圈、文艺圈蒙昧时代,是京圈的肥沃土壤推着他一路走到高位。
这帮要人有人、要背景有背景、要才华有才华的老炮儿们掀起了第一轮的娱乐圈繁荣,走出了各路影帝、视帝和重量级人物。
但时移世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京圈原本牢牢掌控的《京华时报》的纸媒势力和文艺圈评论体系被击穿。
在2002年初王硕、马未都等人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大骂张一谋是“臭大粪”,不如冯小钢的一根毛;
可以贬低周星池的《功夫》是低俗不堪的“武侠梦遗”;
京圈作家石康可以批评韩涵这样的新生代作家是“有人生、没人养的野孩子”;
英子等人可以把刀郎的作品说得一文不值、根本不具有艺术价值。
但现在呢?
如果不是徐京蕾的微博和博客粉丝数量不菲,韩涵一个人的粉丝拥趸们就能远征把京圈这几个老作家给灭喽。
特别是这两年进入娱乐圈2.0时代以后,无论是京圈中已经被“邪恶新势力”完全抹去踪迹的华艺,还是一帮靠编剧和电视剧作品掌握原本的造星链条的老作家们,以至于郑小龙、腾华涛、赵宝钢、冯小钢等京圈走出来的名导,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
新时代,正在慢慢取代旧秩序。
这个新时代的创建者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创立了问界的路宽,但也有煤老板们、地产商,和互联网资本们。
于是京圈的腾华涛去了乐视文化,冯小钢去了万哒,赵宝钢的新宝源和小马奔腾达成合作,今年推出了《奋斗》的姊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
从八十年代入圈以来,走过了二十年风风雨雨的郑小龙此刻面对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影后的探询,不知道是她的心血来潮,还是背后那位大人物抛来的橄榄枝。
但他眼前浮现出的京圈、旗圈逐渐没落、散乱的脉络是不假的,也无法否认,对方要自己来做这个傅作义……
是很叫人动心的。
傅作义当年手握二十万大军尚且难抵人民军队的时代洪流,现在的京圈也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不然这一次华艺被吃得干干净净,也不会一个敢露头的都没有了。
这位柏林影后的一句“问界有很多好P”分明是和平改编的暗号,就像当年解放军围城时递来的谈判条件。
和“困守京城”的傅作义一样,“困守京圈”的郑小龙也没那么快缴械,“伊妃,我能不能问一问,路总是不是对辫子戏和旗人有意见。”
“还是因为乐视文化在做《宫》,我们在做《甄嬛传》,是单纯的……商业竞争?”
他倒是没好意思用下黑手这样的形容。
其实刘伊妃又哪里知道现在正在酣睡的丈夫是什么态度,至此她才完全明白对面不知怎的,全然把他当成了假想敌,以至于先有赵莎、后是郑小龙自己的试探和询问。
但小刘是最知道他推广中国文化和文化出海的志向与雄心的,不然叫郭帆去什么《阿凡达》剧组进修?饺子现在还在苦思冥想他的“中国神话体系”。
于是,下面对郑小龙的攻心也就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