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万历明君 > 第243章 此消彼长,起起伏伏

第243章 此消彼长,起起伏伏(2/6)

独,若是不能从一而终地维持人设,还怎么教化世人?

    可是。

    邹元标这个南人不一样啊!

    他家正是江西吉水县的士绅,连田阡陌,房产无算!

    一旦皇帝南巡,携南北之争碾过,被誉为“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吉水县,岂能幸免于难!?

    届时恐怕要与范应期一样,祖坟都保不住!

    赵南星见其神色不快,心里也有数。

    他沉吟稍许,旋即敛容,直视邹元标,正色道:“尔瞻,难道谨慎委婉,就能劝得皇帝改邪归正么?”

    一句反问,竟带出金铁之坚。

    邹元标被问得一愣。

    赵南星定定看着邹元标,目光坚定。

    难道东林党现在停了报刊,皇帝就不南巡了?

    难道邹元标跪地求饶,宗族的祖坟就能保住了?

    难道他们现在就开始歌功颂德,被褫夺的官位就能回来了?

    既然已经无路可退,就没什么好惶恐犹豫的了!

    赵南星压着嗓音,沉声继续说道:“尔瞻,你我虽失了官位,却仍要把持住气节,不要负了士林的名望啊!”

    都被贬谪了,屁股早就不坐皇帝那边了。

    眼下堪堪有资格上桌吃饭,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靠的是江南对朝廷的不满,尽数倾注在东林党内,才有如今的士林簇拥,百姓仰慕。

    这是基本盘,可不能本末倒置。

    一旦东林党从批评朝政,转眼成了调和阴阳的两面人,甚至干脆拍起皇帝的拍马屁,那他们身上的名望,士林的地位,裹挟的舆论,立刻就要化为乌有!

    南巡之事已然尘埃落地,他们根基也不在朝廷,如此这般,还怕什么措辞激烈,勇往直前便是!

    国朝广开言路,从不会因言获罪。

    当初在皇帝巡视北直隶时,他弟弟赵南斗跟着何心隐,公然辱骂了一番皇帝,不也没做惩治?

    就是要狠狠谏诤皇帝!

    谏诤才能聚集有识之士!谏诤才能号召泱泱百姓!谏诤才能笔削朝廷的权枉啊!

    这番说辞简直鞭辟入里,听得邹元标默然无语。

    过了许久,才有一声无奈叹息,在值房内响起。

    邹元标拱手致歉:“是愚弟想岔了,多亏拱极兄点拨。”

    赵南星见状,满意颔首。

    大敌当前,若是再不能将自己人拧成一股绳,只怕又要一败涂地——这可都是当初南郊祭天的教训!

    赵南星缓缓伸手,抓住邹元标的胳膊,温声道:“东林报与南京国子监学报的事,就交给我与依仲。”

    “另外还有一事要劳烦尔瞻。”

    邹元标闻言,心知肚明。

    方才他动摇片刻,落在赵南星眼里,那稍后措辞撰文辱骂皇帝,另起笔名隐匿形迹的事,必然就要避着自己了。

    他也不挑明,拱手回道:“你我是相互交托志向的兄弟道友,何谈劳烦?”

    赵南星倒是真有事托付。

    甚至事情在脑海中转了一圈,脸色就肉眼可见地难看了起来,手掌下意识用力。

    直到邹元标胳膊都被捏得发疼,他才缓缓开口:“我给太仓张家去信未得回覆,还要尔瞻亲自走一遭……”

    赵南星面无表情,语气冷冽:“替大家一齐问问看,张辅之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三弟,辅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太仓张家,一间书房中,气氛显得不是很好,隐隐透出一句略带质问的声音。

    张家是《太仓旧志·族望》有载的豪门,修建义庄,开办儒学,赈济灾民,在民间素有名望。

    当家的兄弟三人更是有官身的人物。

    伯为张情,官拜南京兵部郎中;仲为张意,官拜太仓州同知;叔为张性,官拜苏松管粮参政。

    按理来说,本身是豪门,又有官身,理当养气十足,泰山崩于前而不乱。

    然而。

    此时此刻的太仓三张,与从容不迫一词,实在相去甚远。

    甚至说得上是格外的焦急不安。

    桌案上摆着一份邸报,数份白话报纸——都是北京本地的报纸来的——似乎是三人烦躁的来源。

    几份报纸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同一件事情……

    起初。

    万历皇帝原本主张开放报禁,百家争鸣。

    他为此不辞辛劳,到处游说群臣,显然是真心诚意的。

    但一方面,在朝廷里,万历皇帝的想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

    另一方面,随着事情发展所激起的客观反应,也被迫改变了他的初衷。

    只因文人天然嘴贱,性喜讽喻,平时还好,一旦有了说话的机会,那是怎么也收不住。

    说话的文人一多,局面也就不好控制了。

    其中各大结社、士林儒生、乡绅豪右,纷纷借助开放报禁的机会,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