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嘛,本身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薪火相传,永续不绝吧。”
……
闲聊间。
众人很快吃完饭。
杨英也不耽搁。
立刻拉着李暮,前往实验室。
一边走,他一边汇报关于发动机的研制情况,道:
“在您所提到的60度夹角设计上,我们集中攻克了结构设计、机械平衡、热管理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难点。”
“60度夹角设计,需要曲轴承受复杂的多项力,容易产生振动和应力集中。”
“为此我们采用了交叉平面曲轴设计的方式,去优化曲柄销的相位角,平衡惯性力。还增加平衡轴,去抵消二阶运动……”
听他说完后。
李暮点了点头,认可道:
“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不过60度夹角需要在有限空间内布置12个气缸。”
“还要同时容纳进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等部件。”
“除了采用紧凑型缸体设计,优化气缸间距和壁厚。还可以使用集成式进排气歧管,去减少空间占用。”
他指出了一个众人忽略的问题。
不过这并非是他们的失误。
在只给了大方向的情况下。
杨英等人的研究出现纰漏,并不奇怪。
除了现在的问题之外。
他们还会遇到缸体与缸盖的热变形问题、涡轮增压系统的热负荷问题、曲轴加工的问题等等。
待他说完以后。
杨英等人先是拿着纸笔“唰唰唰~”地记了半天。
然后才继续开口道:
“那缸体与缸盖的铸造问题呢,它们的模具相当复杂,很容易出现锁孔和裂纹。”
“采用低压铸造或者砂型铸造的方法,能够有所改善。还有优化模具和冷却工艺等。”李暮答道。
缸体与缸盖的铸造,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
作为“骨架”,它支撑和固定所有主要部件。
如果这方面有问题,哪怕其他部分做得再好,一发动就会散架。
或者是散热出现问题,开不了多久就得趴窝。
在试验场上趴窝没事,但要是在战场上趴窝,问题就很大了。
想到这里,李暮补充道:
“我们还可以尝试,根据部件形状设计的冷却通道,去设计一种随行冷却水道,去提高散热效率和减少热变形。”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
随行冷却水道需要3D打印机技术,现在提出来,有些为时过早。
好在不适用传统的工艺,依旧能完成,倒是不用担心。
就在他停下的片刻。
张克茂和王泽荣先后开口问道:
“李顾问,它为什么能够提高散热效率和减少热变形呢?”
听到他的问题。
李暮道:
“它和传统的直线水道不同,冷却路径贴合部件形状,消除了传统直线水道和热源之间的‘盲区’,这是其一。”
“还有就是复杂的分支网络设计,使得冷却液能够均匀覆盖这个部件表面,避免局部过热。”
“在它的弯曲和辩解变设计上,也增加了冷却液的湍流,打破层流边界层,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他详细地和众人分析着原理。
除了上面所说的能提高散热效率的原因之外。
还有减少热变形的理论依据。
传统直线水道会导致部件不同区域冷却速度差异大,近水道处快,远水道处慢。
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高温梯度,温差能够达到100摄氏度以上。
而随行冷却水道通过均匀覆盖,将温差控制在20摄氏度以内,减少了热应力的产生。
还有消除热点和平衡热分布两方面,都很好地让热变形的程度降到了一个理想的数值。
……
从饭堂一直说到实验室。
李暮基本将众人给的问题都分析了一遍。
并且给了相应的解决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他比以前更为耐心地进行讲解。
以便众人能够完全理解。
毕竟在靠岸声呐阵列系统那边遇到的问题,也警醒了他。
让年轻的研究员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确实是好事。
可也不能忽视培养的问题。
……
又就发动机的涡轮增压系统的热负荷和系统的效率方面讨论了一个小时后。
李暮和杨英等人告别,走出实验室。
随后,他继续前往张数顺所在的装备研制组。
来到实验室外。
他却反常地没有看到人。
一问才知道,张数顺带着技术团队,跑去机械厂里抓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制造问题去了。